徐汇区东二小学 上海市“小学兴趣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工作总结 2017年上海市“小学兴趣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徐汇区东二小学 背景介绍: 上海市徐汇区东二小学建校六十年,在近30多年教学实践中,东二小学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求真教育”的探索为学校整体改革的切入口,实验成果在市区乃至全国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儿童诗赏析、桥牌、游泳、排球、篮球、民间游戏等艺体类特色项目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的办学质量在区内享有良好的口碑。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徐汇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徐汇区科技特色学校。201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桥牌和游泳)、上海市学校少年宫、徐汇区新优质学校示范校,201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健康促进校、上海市青少年棋牌运动发展基地,2017年9月被市教委设立为校园体育“一校多品”市级试点学校。学校的体育教研组是课程连续三年被评为徐汇区“示范教研组”,师资结构合理,有着良好的教研氛围和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在近两年的“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试点中,我们立足本校实际,扎实课堂教学,做强特色课程,为促进东二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做出了些许贡献。 一、课程管理 我校的“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由校长室、教导处为管理领导小组,体育组为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试点的研究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各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试点起保障作用。我们学习了《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徐汇区“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一致认为,必须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理念为引领,以东二小学体育课程特色为基础,针对各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制定出了《徐汇区东二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之初,我们就邀请当时的教育局分管局长王彤、科艺体卫科长阮惠琍、教育学院小学体育教研员谢式南以及区内有影响的体育学科带头人等组成我校的课改工作指导团,定期为试点工作巡诊把脉,有效地支撑了我校的教研团队。 为了使课改顺利实施,学校将该项任务列入每学期的学校重点工作,在全校层面宣传,做到教职员工“人人知晓、个个支持”。为此,我们连续两年招聘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加入体育教师行列,最大限度的保障了课改实施的最基本要素——师资。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完成市区层面职务培训,鼓励进行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训”一体化培训。通过专家引导、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主要途径,逐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课程研究能力。 二、课程建设 (一)课程的目标 通过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试点,打造具有东二体育特色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程目标与兴趣化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精心策划教学内容,大胆改变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学生从入学起对体育的好奇求欲到知行合一,最终形成体育意识自然化,体育锻炼习惯化,为终生体育做好铺垫。让每个学生通过五年的《东二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的学习,都能成为“一技多能”爱好运动的小陶子。 (二)课程内容的确立 1、课程目标、校本课程目标、兴趣化课程目标紧密结合 1.1一、二年级学生以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及良好的体育课堂行为习惯为主要发展目标;激发低龄段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1.2三、四年级学生以掌握基础运动技能掌握为根本,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自主锻炼为主要发展目标。 1.3五年级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合理的运动方法,形成体育意识自然化,体育锻炼习惯化意识,为终生体育锻炼发展做好铺垫。 (三)课时安排 我校根据现有体育老师编制,在一、三年级等二个年段开足四节体育课,一节活动课;二、四、五年级依旧是三课两活动模式。 (四)校本教材 桥牌、游泳、排球、篮球等课程在东二已开展多年,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结合本次试点工作,教研组还精心钻研、修改调整了原有的校本教材桥牌、民间游戏等两门课程的内容,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爱和好评。 (五)社团与运动队建设 我校目前有学生体育社团七个:游泳、桥牌、排球、男子篮球、乒乓球、武术、老弄堂民间游戏等,共有近450名学生。这些学生社团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学校少年宫”项目,较好地推动了体育运动在东二校园的全面铺开。我们采用“点面结合”的培养模式,在面上发展的同时,我们将社团中的部分特长学生组成学校运动队。其中游泳队是徐汇区的体教结合项目,在历年的全国、市区级比赛中斩获无数成绩。在2016年上海市学生运动会上,校游泳队共获9金、4银、8铜的成绩,可谓战绩彪炳。桥牌作为学校的另一项特色项目,以“东二”冠名的上海市学生十项系列赛已经举办两届、徐汇区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届,推动了区域小学生桥牌运动的普及与提高。我们也引进社会力量,前女排国手诸韵颖就参与了我校排球社团和校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排球、篮球作为球类特色项目,在开展中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喜爱。校篮球队连续两年打入“高一杯”篮球赛前三名,今年更是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桥牌、游泳、排球、篮球等已经成为东二小学一张张靓丽的名片。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 1、整合教材,实现教学方式转型 体育将二期课改的教材与学校自编补充教材相整合,教师根据课程特性、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要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积极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求真课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内容生活化、过程兴趣化、结果生活化”。不断增强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增强互动体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将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 2、教研关注“小学体育兴趣化”课改 近两年来,我校持之以恒做好“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形成了五“有”教研模式:有目的,针对能力差异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有计划,贯穿整个学年度的体育教学;有过程,将兴趣化课程改革试点与基本学习内容相整合;有评价,根据各类学生的活动能力进行有效的弹性化的评价;有修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弹性调整,从中提炼方法、推广经验。 四、课程评价 1、评价的内容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们对历年国家体质健康数据上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许多项目对于现在活动时间少的学生来讲,合格要求很高,很难达到。为了能让学生达到最终统一要求,我们尝试了弹性化的教学与评价模式,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各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各项学习内容的目标进行了调适,我们尝试按年级分阶段将动作化解,进行目标的弹性化,使学生通过五年的积累最终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调适了基础型课程内容,将有共性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选取适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内容。 2、评价的方法 所谓弹性化评价就是对学生最后要完成的标准进行了阶段性目标与评价的转变,即将以往僵硬的评价标准转变成弹性化的动态评价。这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是为了给每位学生一个向前迈进的坡度。让学生了解自身目前已有的运动能力和水平,而且也明确了下阶段学习的目标与方向。这样,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懂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道理,不怕失败,不会再有半途而废的现象。 五、课改取得的些许经验 1、提升教研活动有效性 为保障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试点的实施与研究,我们以学习为支撑,提升教研的有效性,严格遵照“五字”教学法,规范学习研修,提高课堂效率。每学期教研组会确定一个研讨主题,参与学校“咬尾巴”教学实践研究和“同课异构”校教学比赛,我们已经就兴趣化如何在跳绳、投掷、队列、跳跃等教学内容中体现进行研讨,自课改以来,我组老师以累积参与校课堂教学比赛28节;其中有四位老师还在区级层面进行了三次公开展示,就“走、跑和篮球运球”教学内容进行展示研讨。 为了使组内的教师业务能力地不断增长,我们采用了多样性的教研活动。“周周清”,我们每周定时将本周在教学、训练或兴趣化课程改革试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组内所有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进行观点碰撞,提炼各自思想上的精华,寻出共同点做出合理判断,这种活动方式,我们把它称为“周周清”教研活动。“月月结”教研活动是在“周周清”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把一个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智慧的灵感在每月最后一次活动中进行小结、梳理和交流,同时对下阶段的工作进行具体布置。 平日里,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我们进行十几分钟的头脑风暴,观点碰撞,解决目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家都毫无保留地在这一时刻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分享。这样的活动形式,我们称它为“时时论”教研活动。 2、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多元化、校本化的发展 《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试点》将国家《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与学校具体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又体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我们的课程向每一个学生开放,设置多元化的发展目标,使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处于一个开放的弹性管理的过程中,尽量创造最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多层次的教育需要,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也在逐年递增,2015年合格率为95.54%,2016年则是96.08%。 3、促进了体育教师课程实施实践智慧的增长 (1)提升了教师调适实施课程的能力。教师在了解课程理念和方案后,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种种问题,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调整课程内容,明确有效的操作方法。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的进行教学,增强了教师对课程主动调适的意识和能力。 (2)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的综合能力。在课程开发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不盲目、随意地选择教材内容,而是根据国家、地方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结合自身能力,找准课程开发多种因素之间的切合点,进行系统的思考和研究。 (3)提升了师生间的互动能力。弹性化的教学与评价就是架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满足了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六、课改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思考 1、面临的问题:我校现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还是人员配备、体育教师待遇、场地问题等,现仅一、三年级开设4节体育课,已出现操场同时有7个班级上课情况,学生活动场地范围受限,体育活动的安全性不容小觑。 2、思考: (1)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还需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文、物质等多方面元素地不断发展与变化,所以校本教材也必须在使用中不断调整、丰富并完善,这就需要专业的指导给予有力支撑。 (2)评价体系的项目要不断地充实。现在,我们在实践研究中确立的评价体系是以“国家健康数据上报的项目”为准,作为完整的一套评价体系,应对项目的技能、体能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全面进行综合评价。学校的弹性评价的合理性、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论证。 (3)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统整要更有效。拓展课程除了服务基础课程,更要将基础课程中所掌握的本领能辐射到拓展课程。两者之间要实现更深层次的对接与互补,相互促进,使统整更有效。 (4)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体育教师团队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和参观,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引入专业的机构、团队,拓展兴趣化体育改革的开展领域。 小学“兴趣化”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教材是载体、学生是主体、课堂是阵地,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立足课堂教学,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大胆、细心地继续改革之路。 201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