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小心麻疹袭击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的卫生广播,主要介绍的是麻疹: 麻疹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疹(Koplik's spots)及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并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好发于冬春季节,其它季节也有散在发生。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近年来成人发病有增长趋势。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 因本病疹点高出皮肤,如触麻粒,故中医名麻疹,又称痧子等,属温病范畴。 麻疹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12日,接受过被动免疫的患儿,可延长至21-28日。 1.典型麻疹 前驱期(卡他期):指从发热到出疹,约3-4日。有发热、不适、咳嗽、鼻塞、流涕、咽充血及嘶哑,眼结合膜发炎、充血、流泪、畏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体温于2-3日内升高,达40℃,症状也随之加重,重症在高热时偶见惊厥。起病第2-3日,在颊内粘膜上相当于第二磨牙的外侧,可见白色斑点直径为0.5-1mm,外周有红晕,为本病特征性麻疹膜斑,(即Koplik斑),此斑持续1-2日即消失。 出疹期:发热第3-4日,开始出现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很快波及面部、躯干,至第2-3日遍及四肢、手掌和足底,皮疹为红色丘疹,直径1-3mm,高出皮肤,压之退色;初时衡疏,以后增多要融合成片,皮疹间可见到正常皮肤。出疹期体温再度升高可达40℃,症状加重,精神萎靡,肺部常闻及少量罗音,全身浅表淋巴结和肝脾轻度肿大。 恢复期:出疹3-5日后,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由红色逐渐转变为棕褐色,留有色素沉着,表皮有糠样脱屑。退疹时体温下降,症状减轻。整个病程约10-14日。 2.非典型麻疹 轻型麻疹:为一种有部分免疫的表现。见于过去接种过麻疹疫苗,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免疫,或8个月以内婴儿体内尚有母亲的抗体者。本型潜伏期较长,发热及症状较轻,皮疹数量较少,病程约1周左右。 重型麻疹:此型多见于病毒毒力强或伴发继发细菌感染者,高热持续在39-40℃,以上较久,皮疹密集,有些融合成片;或皮疹突然暗淡、隐退(表示末梢循环障碍);或有出血样皮疹,伴有消化道出血等,此型呼吸道及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常并发肺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死率较高。 麻疹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作好疫情报告,麻疹患儿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应隔离至出后10天。 2.切断传播途径:在流行期间,通过宣传使小儿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广泛开展保健工作,医务人员送医送药上门,患儿避免外出。 3.增强人群免疫力,保护易感儿 自动免疫:8个月小儿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1次接种后免疫作用可维持4-6年。 被动免疫:小于2个月或体弱多病儿接触麻疹可肌内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或成人全血,在接触麻疹后3-5日内注射者能减轻症状。 东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