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本抓研修 夯实课改促发展
徐汇区东二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报告
一、教研组概况:
我校语文教研组是个由33位成员组成的一个朝气蓬勃、团结敬业的团体,其中20年以上教龄共10人,5年以下教龄2人,大本学历12人,小学高级教师23人。这是一支老、中、青三代有机结合的和谐队伍。其中,
二、教研组建设目标:
我校语文教研组贯彻学校“生活中学,生活中教,生活中明理”的理念,本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的目标,以新课改为契机,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教师、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解决教学中碰到的难题、问题为抓手,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通过教研组活动的有效开展,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三、教研组校本建设的经验与成绩:
1、 突出一个“研”字,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课改伊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理念,可如影随形的,也有许多的困惑。几年来,我们教研组就以这些问题为切入,以解决问题为己任,以促进教师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重视专业引领,强化教学反思,基本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
各个备课组遵循“源于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确立了一些适合本年级的小研究主题,并形成序列:
低年段:处理好幼小衔接的关系(关注学习准备期教学策略的研究);
处理好识字与拼音的关系;
处理好阅读与识字的关系;
改革低年级评价方式。
中、高年段:以阅读为基础的写段训练;
单元整合教学的研究。
根据研究主题,每位教师都承担了研究任务,参与到整个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各备课组带着问题开展教研:上课——听课、录象——寻找“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环节——改进、再上课、听课、录象——再寻找“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环节。通过发现、改进“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环节,达成教学过程最优化,从而整体提高了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也积累一些经验。
Ø 低年段的教学研究
去年是学习准备期的首次实施,准备期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一年级老师在写字教学中,提出“慢功出细活”的要求。在实践中,他们是这样操作的:新入学时,先采用模仿学习的策略,引导看清起笔落笔、记住书写口诀,端正姿势静心书写,一笔完成牢记在心。教师发挥示范作用,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笔画。第一遍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次范写让学生看清起笔、收笔和笔画运行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记记口诀,和老师一起书空。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在课桌上或同桌的手心里书空,也可以倒拿铅笔书空,顺势检查握笔和书写姿势,让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始终贯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书上描摹。经过这一步步地指导,学生对笔画、字形的概念也就逐步清晰了。在后续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温故知新、知新温故”,逐步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为了向三年级的写段靠拢,在二年级时,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浅显的写话训练呢?二年级老师提倡“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话训练”。他们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是模仿性写话。比如: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通过反复读文,学生不仅熟记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还熟悉了“……是……”的句式。老师们让学生也按照这样的方法,也来写一写其它辨别方向的方法。其次是理解性写话。 老师们认为二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例如:教学《小冰熊》时,老师创设情景:“第二天,小熊一家出去旅游了,他把小冰熊也带上了。路上,他怎样照顾小冰熊呢?”这样的练笔学生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来进行练笔。第三是想象性写话。例如:教《沙滩上的童话》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想出更好的办法救公主,把救公主的过程写清楚。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自然就乐写。最后是看图写话。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学会找准画面的主旨,学会围绕图画的主要内容进行想象,把句子写清楚,写连贯。
Ø 中、高年段教学研究
课改教材尽管删减了课文,可仍然出现了文章篇目多,篇幅长,容量大的情况。老师们都有着这样的困惑:35分钟,要读懂课文,并借助文本进行各项训练,老师若讲解面面俱到,势必造成教学时间缺乏。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我们中、高年段结合区提出的“教材统整”的教改实验计划,进行了单元统整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年来,我校四、五年级备课组每学期都要承担市、区教研活动的展示,起到了很好的区域指导作用。例如:曹漪老师在07学年第二学期带领四年级组老师进行第一单元的整合设计;蔡春香老师于06学年第二学期发表了《以课程统整活的意识活用教材、用活教材》一文,总结了他们的单元整合教学研究活动;耿虹老师于07学年第一学期为市研训班展示了一节单元整合课。
在整个活动筹备、研究和展示的过程中,老师对于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对“单元统整”有了全新的认识,并积累了一些经验。首先是抓住单元导语整合教材。例如四年级第一单元中,在导读课中明确单元训练重点是掌握预习的方法。通过对五篇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知道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十分重要。要求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落实,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其次是联系单元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如第一单元中,《燕子》、《小溪流的歌》和《笋芽儿》三篇课文都同春天有关,但又各有侧重,从不同的层次、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现、诠释。教学时,他们将《燕子》和《笋芽儿》定为详读课文。教学《燕子》时,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描写春天的语段;在教学《笋芽儿》前,鼓励学生搜集关于春天的谚语、诗歌、散文……从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使其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再布置单元作文:《我爱你,——》,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季节,把对这个季节的感受流露于笔端。第三是学法整合。比如《鸟语》是一篇精读课文,以此文为例,关注文章选材安排上特点。让学生思考: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作者重点写哪部分内容?让学生把目光投射到体会作者选材特点的高度。然后又让学生自主学习《爸爸和书》一文,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我”和姐姐的书架上有100来本书,为什么作者只具体写了爸爸给“我”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从中了解到写作选材时要注意什么?这样的整合教学,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把自己的学习体验带到新的内容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同时,这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中得到乐趣。 第四是分解整合,加强训练。在课堂教学上不可或缺的就是训练。在教学中他们们分解、重整单元,以突出训练重点 。例如第一单元的《笋芽儿》和第二单元的《拥抱大树》两课题材不同,主题思想也不同,但可以利用他们开展同一个教学目标的训练,即“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教学《笋芽儿》时,他们先帮助学生理清文脉,然后让学生借助材料说说竹子长大后会感谢谁,怎样感谢,从而训练学生有序地表达。《拥抱大树》一课则让学生在提炼语言、概括内容后,联系生活练习表达。这样,在对教材重新分解、整合的过程中,他们突出了训练的重点,使学生的逻辑表达、想象表达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2、 重在一个“实”字,落实两纲优化教学
2005年,上海市新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开始,老师们心存顾虑——35分钟内既要顾及知识与技能,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要根据教材内容渗透两纲精神,这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人不学习要落后”。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挑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各备课组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语文教学与“两纲”实施不是两张皮,教材本身就寓含育人的资源,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其中宝藏。
为了全面落实两纲教育渗透课堂的目标,教研组向各位教师提出:认真讨论两纲内容,结合教材挖掘其中显性与隐性的育人因素,提充分挖掘两纲教育资源,教学要做到无痕化。教研组也为老师提供了许多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我们的青教评比也将落实“两纲”作为评课标准之一。每学期,我们每位老师还会上传一份关于落实两纲教学的优秀课例,用以交流与传承。许多老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加深了对学科落实两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学意识加强了。
案例:二年级杨奕老师执教的《长城和运河》:
这是一首诗歌,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了解长城和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并产生为之自豪的感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一不小心就会上成品社课。怎样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通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杨老师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手段。首先是资料引入,了解长城运河。在课题导入时,给学生补充一些图片,并作些简介,再请学生说说感受。学生用听到的内容来说,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是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让学生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对话,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表达奠定信息基础。其次是抓住语言文字,激发爱国情感。读文后,问学生长城像什么?(巨龙)。再结合图片,并顺势引出课文中的句子“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告诉学生这中间有近万里的距离(图片上看不出),所以我们称它“万里长城”。语言文字理解落实了,情感体验也就到位了。最后,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自豪之情表达出来。类似的关键词还有“不朽、奇迹……”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感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两纲教育,不能仅在课文结束时唱高调,也不是靠教师分析课文就能够达成的。老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渐渐进入课本,逐步达成目标。语文学科中渗透的生命教育应该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的。靠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染学生,靠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感染学生,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
3、 把握一个“精”字,设计课后作业练习
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与反复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如今,五花八门的教辅材料困扰着家长与学生。怎样练习得有针对性、实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市教委规定的“减负”要求,依据区语文学科精神,我们每个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时重点讨论作业设计内容。将知识点分解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分课前预习、课中小练习、课后反馈作业,体现知识的完整性,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作业单的设计,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堂不动笔的现象。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训练重点内容,在说一说的基础上,写一写,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例如:一年级《小山羊和小熊》
小熊为什么会脸红?借助老师给你的句子说一说。
因为 ,所以小熊红着脸走进了小山羊的家。
(这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作业单:(以作业单的设计为抓手,有机地整合了课后各项练习,对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一、“对号入座”游戏
1、夜晚 2、北风 3、办法 4、路过 5、雪花 6、 欢迎
bàn fǎ lù guò Xuě huā yè wǎn huān yíng běi fēng
( ) ( ) ( ) ( ) ( ) ( )
二、指导书写——过、路、法、办。
三、积累描写天气的句子
1、一个夏天的夜晚,下着倾盆大雨。
2、一个冬天的夜晚,北风呼呼地刮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四、背一背对话,演一演课文
五、创设情景,练习说话。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后都会结合学生实际出些针对性的练习,每学期,我们都要及时整理与收集,让这些宝贵的资源能够为大家共享。
近年来,我组的
4、坚持一个“扶”字,搭建平台促进成长
Ø 教学评比
每年的“三奖”评比是我们磨练队伍的最好契机。“三奖”评比我们层层发动,老师积极参与,每个教研组在初次评比的基础上推荐两堂优质课参加第二轮角逐,由此确定“三奖”人选。每年的评委由专家和本校的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在听完所有的课后认真作点评。我们都认真利用每次“三奖”评比,力争使不同层次的老师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锻炼。
Ø 公开展示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给老师们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每个学期要求每位语
区骨干教师程妍老师上骨干展示课《爱迪生孵小鸡》、《琥珀》;她撰写的论文《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宽》获2006年上海市小语会教师论文、课堂案例评选二等奖。
区中心组成员王盛为市教研室拍摄二期课改录象课《镇定的女主人》;今年三月她还参加区域教研,为虹口区老师展示了《宝镜》一课的教学;她还上了区级公开课《梅兰芳练功》、《望梅止渴》、《狐假虎威》;她在区教研活动中说课,组内上课题实践课;她参与科研项目《小学低年级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及方法指导》获2005区科研评比二等奖;她撰写的案例——《鸟岛》获2006上海市小语会教师论文、课堂案例评选二等奖。
杨奕老师为全区教师上了阅读教学课《责任》、《野兔》。
薛晴兰老师为全区教师上了阅读教学课《小山羊和小熊》。
蔡春香老师上区级展示课《我也会送你一辆汽车》、《小山羊和小熊》,她撰写的论文——《以课程统整意识活用教材、用活教材》获2007年上海市小语会教师参评论文二等奖。
曹漪老师上区级公开课《秘密》,为虹口区老师展示了《看不见的爱》一课的教学。
青菁老师二次执教区级公开课《拥抱大树》。
王秋燕老师上区级研究课《笋芽儿》。
耿虹老师为市师资培训中心培训班成员上了一节第九册第四单元整合的教学实践课。
还有多位老师在区教研活动中进行说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批教师的教学风格日渐形成。我们不仅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个体,我们各个备课组浓郁的教研氛围也受到了教研员老师的好评。
5、牢记一个“备”字,锤炼基本教学能力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全身心地去备课,你才能游刃有余地上好课,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如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使教师具有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
Ø 专家引领
一直以来,我们都紧紧依托专家引领,推动校本教研工作,帮助广大教师向纵深发展。多年来,我们邀请区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高永娟老师和闵晓立来校作有效指导,我们聘请退休的资深教研员吴期玉老师做我们的教学指导。通过讲座,使教师对任教的教材有了新的认识。在语文大组的实践课上反映出教师在抓住教材重点,寻找突破口,统领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所提高。从备课说课到听课评课,几经教学实践,一批批教师成熟起来,成为校骨干、区中心组成员;区教学骨干,在区级、市级乃至兄弟省市范围内的各类公开教学活动中参与公开教学。就这样,优质的课磨砺出来了,优秀的教师锻炼出来了,学校语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拉动起来了。王盛老师一直得到教研员高永娟、闵晓立老师的悉心指导,每学期进行1-2次教学展示;写专题反思;提供撰写教案、教参,编写《暑假生活》等机遇,以任务驱动促使教师自我加压,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Ø 同伴互助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他也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互相交换一下,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想法,他有一个想法,两个人交换一下,就可能有两个想法了。“1+1>2”这个哲理不等式表明了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每学期我们都以备课组为单位,以“说课—上课—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方式,不断的磨出一节节质量比较高的课。如每学年各组“研讨课”教学,组内全体教师集体参与备课、说课、听试教,然后集中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接着再上试教课再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直至全体老师都满意为止。我们教研组正是依靠这种“1+1>2”的效应,团队合作,紧紧围绕二期课改精神,相互磨合,包容,创造,从而得到共同发展。去年的青教评比,采用了当场抽签、备课的形式,旨在考察教师的备课基本功。备课组活动时,我们要求就区公开课的教案,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再进行二备,讨论出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能结合学生学情的教案。
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更需重唱老调:“钻研教材”。对教材的钻研包括:教材研读、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教材研读能力是內隐的,认真研读教材是上好课的底气。
四、学校教研组建设中的不足与努力方向:
以上是对我们两年来工作的一个回顾,虽然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留下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目前,我们教研组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可谓参差不齐,教学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觉得,为了每一个东二的孩子,我们不仅需要几个教学骨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才能提高,素质教育才能落实到位。怎样缩小教师之间的差异呢?我们设想:可以针对不同层面教师发展现状,开展分层培训。
(1) 对于新教师和“弱势教师”,我们可以立足组内、立足课堂,先促其课堂教学基本功过关。比如可以从指导备课入手,由教研组长常查教案,进行细节指导;给他们找师傅,落实“一帮一”行为跟进帮扶措施;经常“把脉看病”进行课堂教学会诊等等。
(2) 对于一般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同课异构”、“同课改进模式”,反思课堂教学现状,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
(3) 对于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我们可以侧重“课例研究”和“小课题研究”,使其成为“研究型名师”。
2、目前,我们保持着最传统的教研方式,要么在校内进行校本研修,要么在区级教研中听课、学习,教研的天地还是比较狭小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近年来,校际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有益补充,已经在一些学校中开展。校际教研有助于学校及教师间优势互补,共同成长,有助于在研究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将积极寻求我们的合作伙伴,以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008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