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先行 探索“弹性化教学与评价”新模式
东二小学 体育教研组
随着课程改革大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教育科研早已不再只是教科所、教科室的专业职能,而变成了每个教学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参与的工作。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师所教的每一节课都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境、产生新的困惑;教师面对的学生每一天都会提出新的问题、或发生新的变化,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做到在研究的状态中进行教学。教研组作为引导、管理学科教学的专业组织,不论是出于促进有效教学的目的,还是为了引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方向,在教学科研与日常教学中都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在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为本”,贯彻“健身育人”的理念后,为了将这一理念落实和渗透到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研组更加注重对教研活动有效性及教研对实践指导性方面的提升。组内教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进行交流,提高对理念的认识,并根据教研组所承担与参与的课题,在反思、互动、实践中,不断通过教研的形式,帮助组内教师寻找到体育教学中的普遍规律与共性问题,并根据研究逐渐改进教学手段,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与强健学生身体素质之目的。在这一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教研组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展开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基于对现状的分析,弹性化的教学与评价雏形渐生
正如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威廉·多尔的理论,课程的实施开展过程需要有“适量”的不确实性、模糊性、无效性、反常性、失平衡性等等。教研组引导教师们学习理解理论知识,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实施教育教学实践,使得体育课堂上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使教学目标得到创造性的实现同时,变课堂为有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成为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使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得以充分的张扬与获取。教研组更是带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对所面对的学生、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不断摸索出符合校情、生情的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教研组开展了如下分析:
1、 认清学生体质较弱的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组内教师们都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家长们的过分溺爱、营养上的偏差,加上平时缺乏自觉锻炼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普遍身体素质及活动能力明显下降,这对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仅仅靠每周三节体育课及几节活动课,就希望提高学生们的体能和健康水平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活动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伤害事故在所难免。
2、 理解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
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班级,课堂教学所能实现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层次性的差别,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度也会有差异;同样,在同一班级中,由于学生性别、体能、认知和掌握技能水平的不同步,所能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也有较大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教师在教学上就应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3、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
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教研组内的教师们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以往过分强调学生技能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师生双方在课堂中即时即兴开放性活动的开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以师生共享为特征的灵性和智性思维的闪现。教研组将优化改进体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定位于教学理念的更新,遵照党中央提出的要增强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三方面的身体素质的指示,将体育教学的目标设定为,教学学生一些体育活动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健康成长,避免将体育课堂变为专项训练地,教师们谨记体育教学的目标并非培养专业运动员,使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是教师教学最大的成功。
正是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和分析,教研组内组织教师们开展交流研讨,在多次讨论后组内教师们达成共识,要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新的手段,并要对教学方法和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二、理清思路,对教学实施开展弹性化实践探索
1、理清概念,开展对实践意义的研究
体育课堂是动态的,教学中需要依据学习对象,不同的内容,与传授——接受式教学相结合,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依据科学发展观而进行教学的点滴尝试,科学的教学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健康成长。因此教研组组织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定期组织教师交流教学效果与教学感受,根据实际实施情况与问题解决来不断加深教师的理解,从而逐渐形成了弹性化教学的清晰轮廓。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根据不同学生的活动能力的实际情况,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采取适合个体能力实际的教学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并附之以相应的评价标准。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开发其潜能,调动其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弹性化评价不仅是对弹性化教学过程是否科学的一种检验,又是对原有评价体系的一种补充和丰富,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身体、活动能力的实际。
2、组织教师共同研究教材,为弹性化教学奠定基础
“弹性化教学”的实施,无论是对教师个体,还是整个教研组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课堂的依托,因此教研组提出,从教材的统整、学情的分析出发,依托组内教师的共同力量,每个年级的任教老师在安排教学计划与进度时,力求做好上、下年龄段的培养与衔接,认真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合理安排。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体能状况,有效制定学年、学期与单元计划,认真备写教案,向三十五分钟要课堂效率,做到内容充实,运动量适宜,渗透分层次、情感教育、创新教育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使每位学生的体质得到健康发展。
3、 给予教师充分的权力,使教学真正具有弹性
教研组的一切研究结果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与检验,而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准确把握。因此教研组给予教师设计、实施自身课堂的充分权力,鼓励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身面对的教学情境与学生实际,以创造者的精神实施课程方案,以思考者的思维反思、总结实践的成败得失,不断改进、优化教学行为,以合作者的态度与其他教师分享交流心得体会与教训,从而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与推进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深化开展。以下呈现的是组内教师对教学的弹性化处理:
案例1:对“立定跳远”项目的弹性化处理与实践
教法:以同一课例为载体,用比较教学的方式,尝试在“立定跳远”这一项目中,担任不同年级教学任务的六位教师就不同年级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相应的方法开展教学作了大胆地探索。当时,对于立定跳远的要求,课标只有小学阶段的总要求,而无分年级要求。显然,总要求不适合各年级学生,就拿一年级来说,孩子腿部力量不够,不能达到有力蹬地的要求。因此,充分考虑学生所处年级、能力的不同,经过实践与反思,教研组的老师按年级分阶段将动作化解,采取分步教学,并相应地调整了评价内容。(具体见表)
立定跳远 |
课标要求 |
教研组改进要求 |
采用的教法 |
原有评价 |
现有评价 |
一年级 |
起跳有力,落地轻巧 |
双跳双落 |
强调双跳双落的动作,介绍摆臂动作,不作要求。 |
计距离测试 |
对测试所用的动作与距离进行评价 |
二年级 |
同一年级要求 |
双跳双落与摆臂结合,动作协调 |
强调双跳双落的动作与摆臂动作,要求动作协调 | ||
三年级 |
不作要求,进行蹲距式跳远项目的教学与测试 |
屈膝收腹,落地缓冲 |
强调落地缓冲与双跳双落摆臂动作协调 | ||
四年级 |
不作要求,进行蹲距式跳远项目的教学与测试 |
起跳有力,屈膝收腹,落地缓冲 |
进行起跳方面的专项训练,如跳楼梯台阶等。 | ||
五年级 |
不作要求,进行蹲距式跳远项目的教学与测试 |
起跳有力,屈膝收腹,小腿前伸脚跟着地,落地缓冲 |
进行蹬地收腹的训练,如双同时起跳跳过一定高度的橡筋等 |
组内教师根据这样的弹性化处理后的要求,分别在各个年级开展教学实验,并且反馈交流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教师们普遍发现教学实践有了明显的改善,如变笼统的课标要求为操作性较强的学校的具体要求后,对学生更加具有针对性,方便教师教学的有效开展;变单纯地强调测试结果为细化的过程要求,使得学生力量得到锻炼的同时,身体的协调性也得到了提高,各年级学生的测试成绩都明显高于课标规定的要求;变固定的教学评价为人性化的评价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2:对“跳短绳”项目的弹性化处理与实践
上海市为小学各年级体育中的跳短绳设置了统一的标准如下:
项目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跳短绳” |
|
|
|
|
|
教研组内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一标准存在困惑,发现学生在一、二年级时能够较轻松地通过评价标准,到了三年级,跳短绳却成了众多学生心中很难完成的任务,其主要原因是评价标准跨度太大,学生在进行跳短绳练习时,注重完成的次数而忽略了跳短绳练习中很重要的连续性。因此,教研组组织教师展开研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际特征展开调查与分析,对统一的标准进行差异性处理,针对不同年纪学生的发展水平对标准采取调整,实施弹性化的教学与评价如下:
跳短绳 |
弹性化要求 |
教法 |
原有评价 |
现有评价 |
一年级 |
连续并脚跳40次 |
强调跳绳的连续性,从连续跳短绳10次——连续跳短绳20次直至连续跳短绳40次及以上 |
计时测试 计时测试 |
计次测试 |
二年级 |
连续并脚跳60次 连续并脚跳60次 |
强调并脚跳绳的连续性,从连续跳短绳40次——连续跳短绳50次直至连续跳短绳60次及以上 | ||
三年级 |
在1分钟内完成连续并脚跳100次 |
强调并脚跳绳的连续性,并规定完成练习的时间,提高跳绳的频率。 |
计时计次测试 | |
四年级 |
连续左右脚交换跳100次 |
强调左右脚交换跳绳的连续性 |
计次测试 | |
五年级 |
在1分钟内完成连续左右脚交换跳110次 |
强调跳绳的连续性,并规定完成练习的时间,提高跳绳的频率。 |
计时计次测试 |
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们不再视跳短绳为难以完成的任务。从测试的实际效果来看,三年级学生达到1分钟70次;四、五年级学生每分钟达到100和125次,大幅度地提高了成绩。
三、对评价方式展开研究,做出弹性化修正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阶段,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并影响着教研组的教研方向。因此教研组始终非常重视教学评价环节,制定合理的标准,不断关注其效果,并根据效果反馈及时做出修改与完善。
1、清晰明确“弹性化教学”的评价标准
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教研组理清思路、正确思想,坚持以下原则:第一、重视个体,以人为本。即弹性化教学评价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得以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第二、重视发展,积极评价。即弹性化教学评价的制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这种评价应该是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
2、针对实际地制定与实施弹性化评价
面对教师们弹性化的教学课堂,教研组对其的评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将学生最后要完成的标准以符合学生实际练习的需要进行了阶段性的目标与评价的转变,也就是将以往固定、甚至僵硬的评价标准转变成了一种弹性化的动态评价,让学生提高活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案例3:对“仰卧起坐”项目评价标准的弹性化处理
仰卧起坐在教材中规定动作是:双手五指交叉放在脑后,屈膝仰卧在垫子上,起坐时必须双肘关节碰到膝盖。按照要领,在课堂中教学时,甚多的学生感到很难,躺在垫子上坐不起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诸多,由于学生平时缺少活动,身体素质差,加上回家后又不自觉锻炼,尤其一些肥胖的学生,更是叫苦不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经过教研组全体同仁就各年级学生在练习中显现出的问题,进行研讨,重新修正教学要求。明确了教学思想之后,我们在后面几个课时教学中,就向学生提出,仰卧起坐练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摆臂借力的动作练习,学生听了兴奋不已,练习劲头令人感动、振奋,练习效果令人惊叹,从表面看上去,动作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学生的腹肌力量均得到增强。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规定了每类学生的阶段性目标,并在每个阶段给学生进行一次评价测试,让学生们看到了自己在不断进步,树立他们的锻炼积极性。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在最后的测试中都能用规定的标准动作通过测试标准。
3、 借助科研的力量,推进“弹性化教学评价”的课外延伸
当弹性化的评价实施取得效果后,教研组更加注重利用研究的力量将其推广,使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功效。比如教研组内集中教师开展研究、调查与分析,结合学生情况与教师队伍的实情,考虑校内外资源的可利用性,在全校范围内制定了“五会成长记录卡”,其中教研组内教师研制出的评价标准如下:
案例4:
“五会”成长记录评价标准
一年级 |
会颠球10次 |
会玩1种游戏 |
会识牌 |
会游泳操 |
会原地拍球 |
|
二年级 |
会颠球20次 |
会玩2种游戏 |
会玩趣味纸牌 |
会游泳操 |
会行进拍球 |
|
三年级 |
会对墙击球10次 |
会玩3种游戏 |
会计算牌力 |
知道四种游泳姿势 |
会运球姿势 |
|
四年级 |
会对墙击球20次 |
会玩4种游戏 |
知晓叫牌规则 |
会1种泳姿 |
会篮下定点投篮 |
会垫球了解比赛规则 |
五年级 |
会发球会推挡 |
会玩5种游戏 |
进一步探究 |
能游完单程 |
会三步上篮 |
会发球能比赛 |
备注 |
|
|
|
|
|
|
探索并实施“弹性化教学与评价”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的具体体现,它需要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投入,更离不开教研组集体智慧的支撑。在对弹性化的教学与评价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教研组内的教师意识到教学不仅要关注本年级的学生,也要从发展的角度兼顾学生的已有的和以后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而正是在体育教研组这一平台上,通过每一位老师的努力,让大家感受到群体性教学研究所带来的成功。教研组内每一位教师都深切的感到,以这个项目作为引领,能够很好的引导教师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进而提升自己的学科与教学素养,同时创建起学习型的教研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