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动态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党务公开 | 工会园地 | 文明在线 | 数字化研修 | 学校信息公开 | 健康促进 | 示范校展示 | 文明礼仪 | 网站登录
相关内容列表:
在“咬尾巴”教研中结伴成长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09-19

在“咬尾巴”教研中结伴成长

东二小学

 

当今,关注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必由之路。其中,教研组的任务则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它是教师合作从事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组织,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全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它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师生素质、教学质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往往以理论学习模式和听课评课为主。在这两种教研模式中,担纲者大都是一些教学专家或学校教学骨干。专家作为指导者,骨干作为示范者,教师则是被动地接受指导;专家说怎样做,骨干怎么上,教师就怎样做,怎么学,教师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教学教研的能力。久而久之,教师们也就失去了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多数听课教师成为记录授课过程的“旁观者”,评课时,听课教师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或默不作声。整个教研过程,只对一堂课或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研讨,评课也只局限于对教学行为的评价,虽然这也能解决教学中一些零碎的问题,但毕竟没能追溯到内隐的教学理念中去。

如果一所学校只有少数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与教学研究,多数教师则置身于外,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所学校教研的主体还不能说是教师。只有引导教师全员参与校本教研,才能实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差异,每个教师得到发展的机会不同,因此也会造成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平衡。那么如何才能开展既切合教师实际,又能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的教研手段呢?我校教研组开展的“咬尾巴”教学研究课的实践就是这样一种以学校为基地、教研组自主组织和专业引领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活动。正基于此,我们学校在“咬尾巴”教学研究课的实践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下面就具体案例,探讨我校在实践“咬尾巴”教学研究课时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连环跟进原则

我校教研组“咬尾巴”研究课采取的是一种“连环跟进”的上课模式。首先,教研组集体说课、制定教学方案,然后由一位教师进行第一次的公开教学,同科同组教师观课,观课教师在课堂观摩中记录成功与失败的教学细节,同时记录对问题的理性思考。接着,组内成员对照预设的课例方案和设想进行跟踪分析和讨论,制定第二次教学方案,然后由第二位教师进行第二次的公开教学,同科同组教师观课,观课教师在课堂观摩中记录成功与失败的教学细节,同时记录对问题的理性思考……就这样,第三次、第四次的讨论、调整、上课,依此连环跟进,推进教研组内的研究活动,最后,将较为成熟的课向学科大组展示交流。进而言之,“咬尾巴”研究课即以集体的智慧,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组的教师共同来研究一个课例,在连环跟进的过程中,课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基本可以预见并做出分析处理,在二次、三次反思修正的过程中,能够从一个课例中感受到很多对课堂生成资源问题的思考,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必定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往我们常常见到教研组活动流于形式,大家各自为政,互不干涉。怎样促进教研组的工作实效,“咬尾巴”研究课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在一年级音乐教学的咬尾巴课中,几位音乐老师一起研究了“歌曲新授导入的方式”。围绕歌曲《大鹿》,根据歌曲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们一个跟着一个,不断改进导入歌曲的方法。一开始,采用讲故事的办法,虽然学生有一定兴趣,但是实践下来,都觉得与音乐本身结合得不够紧密。第二位老师采用了音乐律动,即让学生认识了歌曲主角小白兔,又帮助学生感受了歌曲音乐两拍子的节奏韵律。第三位老师从一开始就同时引出了大鹿和小兔两位主角,以不同的音乐速度引导学生听辨旋律进行对比,在帮助学生熟悉旋律的同时,更加强了对整首歌曲情绪的感染。就这样,老师们相互启发,逐步改进,对“歌曲的导入必须情景交融,立体渗透,充满音乐的情趣”上达成共识。

 

二、行动教育原则

前面提到“咬尾巴”研究课是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所以我们将其视为在教学行动中开展教师自我教育,确立“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教研活动原则。在行为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我们采取同事之间的互相指导、实践式的案例教学和教学行为的自省。几年实践下来,我们认为行动教育主要分为这样三个阶段,即: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重视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它是在教研组成员从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中,实现行为的改善的过程。

溶解是三年级自然的一节实验课。小学阶段的实验课要求,主要应强调学生实验的规范性,并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精神和实验态度。潘老师在上第一轮课时,侧重对学生实验规范性的指导,强调搅拌操作的动作轻柔,强调要爱护实验器材,强调实验时的行为习惯。第二轮教学时,丁老师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潘老师强调实验要求之上,还注重知识的梳理。教学时,逐步归纳出“溶解的现象”,明确板书“均匀分散”四字要点,尤其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即整理了“看现象下判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相机板书了三个“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依据:物质是否看得见,物质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沉淀物。从“实验现象”和“试验判断”两个方面加以归纳,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同事能够有更加明确的指导,事实证明,学生在交流环节中,充分依据了整理出来的三个现象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在实验的安排上,为了提高实验的效率,第二轮教学时丁老师在第一轮的基础上把“高锰酸钾、麦片、藕粉、粘土、味精、食用油、酒精、面粉”八个溶解项目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由各实验小组选四种物质分两块同时实验,最后汇总实验结果,较之第一轮课上实验小组只做四种物质的实验观察,跟进的这节课即使得学生“实验现象与判断”的交流得到了时间上的保证,又确保了学生学习的全面性。最后,丁老师增加了一个“溶解的方法”的教学,也就是“试管溶解法”,这也是小学阶段实验的要求。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继续学习溶解方法的兴趣。

从整个“咬尾巴”研究课来看,实践过程是在教研组成员从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中,实现行为的改善的过程,而行为的改善有赖行动教育。

 

三、问题聚焦原则

在日常教学中,会有这样那样的源自教学中的问题,教研组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大家聚焦问题,在教研组“咬尾巴”研究课的整个过程中,公开自我,倾听吸纳,如此反复,出现新见解,实现新发展,达成新目标。

体育教研组开展“咬尾巴”研究课时,以同一教学内容为要求,执教不同年级的教师在自己承担教学任务的年级进行教学,以制定出同一内容分年段的达成要求。以分年级研究“跳短绳”为例,大家聚焦一个问题,即“有哪些更有效的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连续并脚跳短绳60次以上的学习目标”。问题一经提出,有着16年教学经验的罗老师就执教了第一节课,在听评课的基础上,教研组群策群力,帮助仅4年教龄的石老师备了第二节课,最后综合前二节课的经验,由区体育学科中心组成员潘老师执教最后一节。教研组成员“尝试教学——研讨——尝试教学——研讨——教学实践研讨结果——定论”,就这样层层递进,最终解决了问题,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找到了更多更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对“跳短绳分年段达成要求”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首先,在教研活动时,集体研究影响“跳短绳”成绩的决定因素是什么?通过讨论大家发现了起决定因素的是“动作的连贯性”,那些失误少连贯性好的学生跳短绳的成绩往往都比较好;而那些失误多连贯性较差的学生成绩并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教研组制定了不同年级的分要求:一年级要求连续并脚跳40次;二年级连续并脚跳60次;三年级要求在1分钟内完成连续并脚跳100次,并向三年级学生介绍左右脚交换跳的方法;四年级要求连续左右脚交换跳100次;五年级则要求在1分钟内完成连续左右脚交换跳100次。在教学和测试时强调动作的连贯性,在掌握动作连续性较稳定的基础上,再提出加快速度,要求不影响动作连贯完成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发现问题,积极尝试,着力实践。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在达到以上目标的同时,都能轻易地达到上海市的各年级跳短绳测试成绩标准。由此看来,“源于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教研组在实施“咬尾巴”研究课时的一条重要原则,有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

 

四、构建性反思原则

根据活动主题、跟进目标,将集体讨论所形成的课例方案和设想,通过建构性反思形成新的思考和想法,并付诸于课堂行动的过程。这一环节向参与的教师展示和检验了问题解决的效果、展示了集体智慧的结晶,既是教研组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为下一环节互动研讨提供素材。反思,一强调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二强调这些策略在这堂课中的具体运用,三强调课堂实践的效果或观课中发现的不足。

一年级数学《百数表》一课的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和发现百数表的规律,并能通过规律快速地找到要找的数。

第一位老师上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并运用多媒体演示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步骤如下:1、学生小组讨论:从百数表中找寻规律,汇报反馈。2、根据要求数数(个别回答)。3、在圆圈中填数(全班练)。4、根据百数表找数(个别回答);给数在百数表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全班练)。5、根据已知的行和列写数(全班练)。6、小游戏。结果下课铃已响,练习却没有如期完成。

课后,老师们对这养的课进行了第一次反思:

1、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在让学生找寻百数表规律时,学生们兴致较高,组内同学各抒己见,显然课堂气氛活跃,但有些学生却未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未给学生充裕的个人思考时间。2、教师设计的练习太多,可根据需要做适当的删减。3、为了突出重点,教学层次应分为三大板块,每个板块之间应有相关的题目或语句。4、在教学第四步骤时发现电脑显示不符合教学要求,可以自己制作适合教学内容的课件。

集体反思之后,第二位老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并第二次上了《百数表》一课。教学步骤如下:1、出示百数表后先让学生独自找规律,然后再把找到的规律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汇报反馈。2、根据要求数数(为节省时间并避免单一,同时给每个学生机会,因此题目中的两题分别由男女同学集体回答)。3、根据百数表找数,给数在百数表中找到相应的位置。4、根据已知的行和列写数。

课后,老师们对这节课进行了第二次反思:1、在第一板块即第一个教学步骤中,可喜地发现每个学生都进行了思考,每个学生都参与了交流,达到了小组交流的目的。2、由于第一节课学生基础较好,而这节课学生基础相对较较弱,因此上节课没有出现的问题在这节课上出现了,那就是在做最后一个练习“根据已知的行和列写数”时,普遍感觉学生有困难。3、教学层次是清晰了,但总体感觉在练习题目的顺序上有些不妥,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步骤3和4不能调换,原因,一是教材本来就是这么安排的,不宜变动;二是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应该这样安排。而有的教师认为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全按教材,要用活教材,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应根据需要改变。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第二种意见占了上风,建议教师用合适的方法先引出步骤4,把步骤3放在最后。

因此,第三位老师对教案进行了再次修改,上了第三堂《百数表》。教学步骤为:1、出示百数表后,先让学生独自找规律,然后把找到的规律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汇报反馈。2、根据要求数数(为节省时间并避免单一,同时给每个学生机会,因此题目中的两题分别由男女同学集体回答)。3、根据已知的行和列写数。(1)设计使学生惊讶和质疑的情境:请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在第几行第几列,老师马上能告诉你这是几。(2)为什么?找出规律,老师板书。(3)学生练习。4、根据百数表找数,给数在百数表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课后,老师们对这节课进行了第三次反思:反思一:学生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起点,教师应首先对他们有充分的了解,然后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堂课,老师们更认识到了分层教育的必要性。反思二:新教材给了学生较多的发挥空间,也给了教师更多的施展教学的空间,教师要用活教材,活用教材,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最佳过程,一切为了学生,切不可拘泥于教材上有限的资料,应大胆创新,大胆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反思三:小组讨论,小组交流不能流于形式,既要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又要给学生群体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帮扶结对原则

如果你有一个想法,他有一个想法,两个人交换一下,就可能有两个想法了。“1+1>2”这个哲理不等式表明了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在开展教研组“咬尾巴”研究课的活动时,我校教师会自觉地形成帮扶结对的状况,经验丰富的教师先实践,教学资历较浅的教师跟进实践。大家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中获得发展。

二年级语文教研组为了与三年级的学生写段训练靠拢,“在二年级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浅显的写话训练”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教研组经验丰富的教师提倡“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话训练”。他们的一些观点和在教学研究中的做法使经验尚且缺乏的年轻教师深受启发。就拿模仿性写话的指导训练来说,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让学生反复读文,帮助学生熟记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还熟悉了“……是……”的句式,继而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也来写一写其它辨别方向的方法。经验积累阶段的年轻教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实践在跟进的课堂教学中。

以老带新,以强扶弱,同伴互助才能优势互补,促进广大教师快速成长。年轻教师充满活力,有极大的可塑性,但经验欠缺一点;年长教师经验丰富,但可能会有点保守、或激情不足、身体状况略差一些。两者结合,年长教师的经验能够更快地传递给年青教师,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年轻教师身上的活力和比较前位的思想,也会给年长教师一定的影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效能,让一个备课组群体教师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当然,也不能避免不同时代的人,思想上会有一定的碰撞,能够处理好碰撞也是一种进步。

最后,它还能促使教师走研究之路,创设校园研究之风。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改变教学观念,更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满足于只做一个庸庸碌碌的教书匠。创设校园的研究之风,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发展了,研究的氛围形成了,教育也就自然向前发展了!

 

 经过几年“咬尾巴”教研组研究课的实践活动,我们感到它具备多方面的作用,符合新课程的改革。首先它以集体的智慧,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组的教师共同来研究一个课例,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课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基本可以预见并做出分析处理,在二次、三次反思修正的过程中,能够从一个课例中感受到很多对课堂生成资源问题的思考,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必定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往我们常常见到备课组的活动流于形式,大家各自为政,互不干涉。怎样促进备课组的工作实效,“咬尾巴”是最好的联系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