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obesity) 是指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 导致体内过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 脂肪的聚集达到损害健康的程度。肥胖症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复杂疾病。近年来肥胖症在儿童群体中的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肥胖症儿童活动不便、抗感染能力差、对外界反应能力低下和心理自卑等,值得注意的是, “肥胖”与“超重”并不是一回事,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组织的增加, 而超重是指体重相对于身高的增加或超过了某些标准和参照值。肥胖儿童中95%属于单纯性肥胖, 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的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病。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联合发布《中国儿童肥胖报告》,专家警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儿童检出率将达到百分之二十八,超重肥胖的儿童数将增至近5000万人,儿童肥胖成为21世纪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
儿童肥胖的危害
儿童肥胖可导致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的损害。降低儿童生活中活动、学习、交际能力,久而久之导致儿童出现抑郁、自卑,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和生长发育。小儿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度集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我国部分城市学龄期儿童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已高达10%以上,95%~97%的肥胖患儿为单纯性肥胖。
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原因
能量摄入过多
能量摄入过多是肥胖的主要原因,过去几十年,食物的种类和消费发生巨大变化,快餐、膨化食品、煎炸类食品、烧烤类食品、含糖饮料、零食摄入过多,饮食不均衡,脂肪摄入过多,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导致儿童肥胖。
另外孕母摄入过多,选择性剖宫产兴起,巨大儿出生增加,导致早期超重和肥胖增多。
活动量过少
电子产品的流行、久坐(玩电脑、游戏机以及看电视等)活动过少和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引起肥胖症的重要因素,即使摄食不多,也可引起肥胖。肥胖儿童大多不喜爱运动,形成恶性循环。
遗传因素
与环境因素相比较,遗传因素对肥胖的作用更大。目前研究认为,人类肥胖与600多个基因、标志物和染色体区域有关。
肥胖的家族性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双亲均肥胖的后代发生肥胖者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者,后代肥胖率约为40%~50%;双亲正常的后代发生肥胖者仅10%~14%。
其他
如进食过快,或饱感中枢和饥饿中枢调节失衡以致多食;精神创伤(如亲人病故或学习成绩低下)以及心理异常;父母大吃大喝的饮食习惯以及“吃得多才能长得壮”、“越胖越健康”的错误观念,均可导致小儿的过食行为。
如何防控
饮食疗法
1.鉴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以及肥胖治疗的长期性,多推荐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蛋白食谱。
2.低脂饮食可迫使机体消耗自身的脂肪储备,但也会使蛋白质分解,需同时供应优质蛋白质。
3.碳水化合物分解成葡萄糖后会剧烈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促进脂肪合成,必须适量限制。
4.食物的体积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患儿产生饱腹感,应鼓励多吃体积大而热量低的蔬菜类食品,其纤维还可减少糖类的吸收和胰岛素的分泌,并能阻止胆盐的肠肝循环,促进胆固醇排泄,且有一定的通便作用。
5.萝卜、胡萝卜、青菜、黄瓜、番茄、莴苣、苹果、柑橘、竹笋等均可选择。
6.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减肥具有重要作用,如避免晚餐过饱、不吃夜宵、不吃零食、少吃多餐、细嚼慢咽。
运动疗法
1.适当的运动能促使脂肪分解,减少胰岛素分泌,使脂肪合成减少,蛋白质合成增加,促使肌肉发育。
2.肥胖小儿常因动作笨拙和活动后易累而不愿锻炼,可鼓励和选择患儿喜欢和较易于坚持的运动,如晨间跑步、散步、做操等,每天坚持至少运动30分钟,活动量以运动后轻松愉快、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3.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要求之过急。
4.如果运动后疲惫不堪,心慌气促以及食欲大增均提示活动过度。
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正确认识自身形体的改变,积极参与到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中来,重新建立信心,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
行为干预
儿童单纯肥胖症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有利于防止肥胖。行为干预的内容涉及饮食行为和运动行为两个方面。饮食行为干预主要包括减慢进食速度、减少非饥饿状态下进食,避免边看电视或边做作业边吃东西,控制零食、减少吃快餐的次数、晚餐后不加点心等(如甜点、甜饮料、油炸食品)。此外,还包括食物烹调方式的调整(多用蒸、煮、烤、凉拌方式。避免油炸方式)。运动行为干预包括减少静坐时间(如看电视、玩电脑等),增加室内活动时间,多进行户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