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成就教师的幸福
背景介绍
东二小学语文教研组共有33位成员组成,老、中、青有机结合。其中教龄20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61% ,这部分教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是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但受个人追求,身体状况,家庭重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部分教师中不少人出现了专业发展的倦怠现象。他们在教研活动中不太愿意积极参与研讨,认为自已应该把这些机会让给年轻人。
学校的教学工作不能只是依靠少部分的骨干教师或者个别青年教师,应该要形成良好的教学研讨大环境。即使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如果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没有了进一步的追求,必定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学能力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终也无法很好地服务于学生。
如何让全体教师不断地在事业上有新的追求,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发挥他们内在潜能,唤起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成了我们学校语文大组建设中必须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我们在学习借鉴其他学校教研组建设中的优秀的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思考探索适合于本校实情的语文组建设途径。2004开始,我们开始运用“咬尾巴课”的教研形式开展语文组教研文化的建设,促老中青三代,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帮助教师实现专业上的成长。
“咬尾巴课”的内涵解读
研修目的
立足课堂教学,引导全体教师人人参与,个个成为主体。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抓手,解决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动教师的实践与反思,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组织形式
每学期进行一次,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连环跟进的教学实践。由于我们每个年级的平行班级比较多,因此各备课组再分成两小组(每小组大约3位教师),选择2个课例进行教学研讨。
具体要求
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教研模式,形成以“一个课例”为核心的循环往复的教研过程。通过过程性的循环研究,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寻找改进教学的策略。
为此,我们紧紧抓住“备、听、评、改、思”这五个环节的实施。
“备”——备课。全组成员先独立备课,再集体说课形成共案。
“听”——听课,根据研究主题,寻找问题。
“评”——集体评课,提出修改建议。
“改”——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继续实施检验实效。
“思”——反思本轮教研的生成点,总结成熟经验,完成教育随笔或教研论文。
具体流程
第一阶段——问题为纲,确定主题;选择篇目,独立备课。
第二阶段——集体说课,形成共案。
第三阶段——A教师课堂实施,行为跟进;全体教师评析反思,形成新案。(分析诊断、寻找问题、探求克服问题的方法,改进教学)
第四阶段——B教师再次实践,连环跟进;全体教师继续评析,评议提升。
(提炼成功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并达成共识)
第五阶段——C教师接力实践,连环递进;全体教师提炼总结。
(总结成功的经验或研讨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六阶段——形成案例,总结经验,整理资料,资源分享。
研修意义
聚焦教学热点、难点,进行主题研究,避免泛泛而谈;
加强与同伴对话,分享他人经验;
引导全员参与,形成和谐的教研氛围;
锻炼一批“新人”,培养教学骨干。
推进过程
我们的“咬尾巴”课在推进过程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传承吸收,整体提高
“教有良法”,是指教育规律、原理运用于具体教学情境的相对最佳方法。在教研员的带领下,我们徐汇区拥有强大的教学力量,每学期都要进行许多公开教学展示活动,区教学资源网上的优秀课例极其丰富,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学习资源。对于这些公开课,有些老师感到这是高不可攀,自己的差距很大;但也有部分老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也能做到。
在推进“咬尾巴课”的研修初期,我们要求大家能够对这些公开课进行摹仿教学。但是大家必须对这些课例进行深入研究,理解教学重点什么,教学难点如何突破,为什么要这样教,对学生的学有什么帮助……以往公开课后,老师们也会进行搬课,但是为什么这样上,却不进行研究,因此我们的教学拷贝常常走样。
但通过对公开课教法的深入研究之后,老师们能更加正确地把握教材了,加深了对教材的解读,同时也改进了一些平时不太关注的教学行为。老师们发现了相同教学内容,由于具体操作手段的不同,显现的教学效果可是是截然不同的。大家深深体会到要上好公开课是不容易的。通过这样的教学研究,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开放自己的心灵,沉下心来学习他人的长处;能够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参加各类展示活动。我们不是评判者和旁观者,而是一个学习者。同时,这也促使我们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大家都由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成了教研的主体。
第二阶段:提升创新,同中求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指没有适用于各种具体教学情境的固定方法。
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一味地根据其他教师的观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教学也是不能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的,因此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因此,到了推进中期,我们要求大家能够选择没有进行公开教学的课例进行独立备课,结合班级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鼓励大家创新,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开展这样教学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但我们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只有能使教学有效。
第三阶段:主题研究,追求特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更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不能满足于只做一个庸庸碌碌的教书匠。“咬尾巴”的教学实践还促使了我们的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要开展研究必须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正确方法和良好研究的途径。研究对象确定的正确与否将关系到研究是否有意义。我们要求教师们对教学中感兴趣的问题、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教学中说不清楚的问题进行主题研究。
在几年的教学研究中,各个备课组遵循“源于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借助“咬尾巴课”的课堂教学研究,确立了一些适合本年级的小研究主题,并形成序列:
低年段:处理好幼小衔接的关系(关注学习准备期教学策略的研究);
处理好识字与拼音的关系;
处理好阅读与识字的关系;
改革低年级评价方式。
中年段:借助文本,学习表达;
以阅读为基础的写段训练。
高年段:单元整合教学的研究。
成效反馈
几年来, 我们这样分阶段,明目标,坚持开展“咬尾巴”的接力式教学研究实践,提升了语文大组教学研修的效度,学校语文组的建设出现了新面貌。
1、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激发,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咬尾巴”的教学实践打破了以往定时定地点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的单一教研形式,使两三个老师就能围绕同一问题进行研讨。老师们由以往消极被动地看课变成了积极主动地研课,提高了我校语文大组的教研效果。
在这个接力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将教师的自我“反思”放在首位。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将学校教育的愿景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才能形成团结合作和信任支持的教研氛围,同伴之间才能成为平等的合作者,彼此之间才能成为真正的赏识者。
“咬尾巴”的教学实践,起到以老带新,优势互补的作用,促进了我校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我校的一些年轻教师充满活力,有极大的可塑性,但经验欠缺;另一方面,我们又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借助“咬尾巴”这个实践平台,年老教师的经验能够更快地传递给年轻教师,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年轻教师身上的活力和比较前位的思想,也会给年老教师一定的影响。这样就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效能,使一个个备课组群体中的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共同提升。
2、集体智慧的有效发挥,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我们有效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反思,引发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重新审视,从而渐渐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培养了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使不同阶段的教师都有了提升。
近几年来,我校有3位40岁以上的教师四次进行了区级公开教学展示。
另外,我校的薛晴兰老师教龄3年,已经有了两次区级公开课的经历,现在又担任了一年级的备课组长。
教龄6年蔡春香老师,也担任了三年级的备课组长,多次进行了区的教学展示,还获得上海市小语会教学论文的二等奖。
经过几年的磨练,在东二的舞台上,涌现了一批课堂教学能手,他们不断在市、区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就说近几年,我校共有12人次参加20次区公开展示,15人次30余篇文章发表于各类期刊或者挂网。多人获得市区教学论文大奖。
3、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改变不当的教学行为
教研组是一个群体组织,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同伴是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主要支持和依靠力量。以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为策动,通过“咬尾巴”的接力教学实践,使伙伴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柔性地碰撞,达成共识,及时地解决一些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学经验和资源得到分享,教学问题互相分担。
当然,教师行为的进一步改善需要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我们通过“咬尾巴”课,让教师在“实践”和“反思”之间,多走几个回合,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通过多年的校本研修实践,我们深深感到,语文大组开展的以“咬尾巴”为途径的教研组建设卓有成效。“咬尾巴”的跟进式教研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是教师参与其中的真诚投入,是教师对自身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深刻反省与思考,是教师的不断成长与成熟,是以集体的智慧创造教学的实践智慧。“咬尾巴”的跟进式教研活动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是持续不断生长的。通过这样的校本研修,我们的教师在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成长,这种职业的成长让教师们感受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