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和山羊》教学反思
徐汇区东二小学 袁瑛
《狮子和山羊》是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课文讲述了一只迷路的老山羊先后两次与狮子、豺狗斗智斗勇的故事,成功地刻画出老山羊的沉着冷静和机智勇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合理地分成两课时,并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设计意图,重点理解老山羊第一次智斗狮子的过程,这成了我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一、 可取之处
1、 能够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围绕难点、重点展开课文,使得教学设计较为顺利地完成。
2、 通过对文本的反复推敲,能够将教材熟记于心,并进行充分的预设,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引导。
例如: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分工读课文的1-6节和7-12节时,学生本能地认为这是由于课文过长的缘故,教师则通过帮助学生回忆两部分分别出现了哪些人物,并给予二年级学生“谁对付了谁?”这样的简单句式来理解教师如此设计的意图。充分的预设能够帮助教师更自然地应对学生的“突发状况”,并让本课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3、 关注低年段的识字教学,坚持在语境中进行字词教学,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合理地将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
例如:“狮”的教学采用了让学生观察字形,进而复习形声字的特点这一教学手段;“伐”、“徒”都是通过拆字法让学生熟记这类字的记忆特点;“中央”则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直观地理解该词的含义;“恭敬”的“恭”字则是结合字形和字义,理解“恭”的下半部分是由“心”演变而来,将心放在底下,那么“恭敬”就是从心底里对别人的尊敬。
4、 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坚持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立足从朗读中感知语 言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理解第五节——老山羊说那段话的真正目的时,教师设计了三层次的朗读:第一层——让学生自读段落,并在不理解的字词旁做上记号,这既是本单元的训练要求“读课文,提出问题”,又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释疑之后,第二层——让学生再次自读段落,但是这次朗读的重点放在思考数字反复出现的理由;第三层——通过师生互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老山羊的目的是想告诉狮子,接下来就要吃他了。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充分的朗读十分重要,只有将课文的语言熟记心中了,才能转化为自身的语言,进而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
5、 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评价,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用语言评价鼓励学生,并积极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不足之处
1、引导学生理解老山羊话语的真正目的时,给予学生的思考空间尚有不足。
在此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练习,但在课堂教学中,因大部分学生显得有些一知半解,教师的实际操作就显得有些着急了,想要通过引导一位学生理解老山羊的意图,进而带领全班学生理解其意。然而在此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师生配合读、男女生互读等形式,加以标注一些关键字词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理解老山羊的意图,体会老山羊的机智。
2、课本剧表演中,教师的评价与教学目标有些偏离。
两组学生的精彩表演获得了在场每一位师生的热烈掌声,然而教师在点评时未针对老山羊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加以评价,而是对学生的表演给予了肯定。如此一来,会给学生一定的误导,认为只要将这段话背熟即可,而忘了课本剧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扮演老山羊,感知她的沉着和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