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
瞿小萍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图学文的童话故事。课文充满了知识性与趣味性,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没有注音,而且篇幅较长,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字词训练要扎实。在识字教学时要注意提取字的“精华”处辨析,比如,“蚊、蛇”这两个字,可以借助其相似的偏旁进行比较识字,“壁”可以先让学生组词“墙壁”,在联想墙壁是用土垒成的,所以是土字底。辨字型是一个方面。接下来要整体上对该课中的生字进行识记训练,比如可以采取师生互问互答的游戏,教师说偏旁,学生找有该偏旁的生字。同桌互相考一考谁认识的多,通过同桌之间的竞争,促进其识字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多读——读文 。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个人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最后,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即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而这三段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分别写了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在教学设计时,我将重点放在词、句的训练上,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由于结构相同,内容相似,我将第三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故事创设情境。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我利用课件图片或动画为背景,以故事性语言为辅助,使学生自己的情感融在小壁虎的身上,那学生对小壁虎心情的变化将不难理解。还通过“小壁虎遇见了谁?它有没有借给小壁虎尾巴?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来引学第三段。而接下来的4、5段因为有和第3段相同的形式,在教学时还要把握课文情感的起伏变化。我们很容易的能体会到小壁虎伤心痛苦的心情,但这种心情是从失去尾巴时就有了吗?当我们以一个孩子的想法来想想小壁虎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小壁虎太小,它还没有过失去尾巴的经历,它会简单的想到“向别人借一条尾巴不就行了。”这时的小壁虎没有太多的伤心难过,因此读1、2段时的感情不必过于悲伤。而小壁虎经过一次次的借不到尾巴,它的心情会逐渐的一次比一次难过,因此读3、4、5段要指导学生体会这种变化。第6段是小壁虎最伤心之处,因此要加大感情力度,学生要反复读该段。当小壁虎发现新尾巴长出来时,小壁虎又是多么高兴,这时的心情学生会很容易能感受到。我就指名读读这段。其次,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借”字,让学生想想为什么小鱼、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后的几点想法,而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