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随笔
李雪邨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考虑许久,我把重点放在体会老教授的言行,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让孩子通过老人的语言、通过老教授的眼神分步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同时提升到“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
一、阅读课文,着重理解老人的鼓励。
1、交流老人“四次说的话”
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深藏在她的话语中,每句话的内容都是有指向性的,都是针对“我”不同情况而讲的,所以在教学中深入理解老人说的话就成为了这节课的重点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读来明白这些问题,在明白了老人说话的话意后,再以配乐师生共读来进一步感悟课文中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读中感悟,读中领会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中一直追求的真理吗?四次说的话给了“我”不同的感受,正是在老人的帮助下“我”的琴声,“我”的心情才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把两条线索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有个完整的概念。
2、交流老人的“平静地望着”
课文中有3次描写老人的眼神。这眼神伴随着“我”的琴技发生了变化,正是看到“我”的进步,老人的欣赏的神态也就随之改变,这种不露声色的细节若没有引导学生去注意,学生是比较难找到的。经过我这么一点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教学中我设计从老人的眼神中学生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心、帮助、鼓励,老人此时留给学生将是更深刻的更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他们的感知系统中已经领悟到老人的心。对于人物的精神世界有时无声的眼神比有声的语言来得更有说服力。
二、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读写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这种整合在学生的感情升华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五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读写整合的主要方法: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进行合理想象,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
照理说,这部分的教学本应该成为这堂教学中精彩的一笔,然而学生的回答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精彩,他们对老人的感悟还没有达到深度理解,所以在说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是那么朴素,词语是那么贫乏,很难调动听者的情感。如果他们深入理解的话,那么说话的内容应该是很感人的?上完课我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挠了学生情感的宣泄呢?在冷静思考过后,我发现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度,所以语言自然贫乏。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