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摩擦力》教学随笔
程 萍
体验科学的本质,培养探究精神,获取科学知识 “三位一体”的教学要求,并努力把课堂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本课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初步认识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以及怎样改变摩擦力,并通过摩擦力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将知识进一步巩固。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等方法进入对事物内在性质、结构、功能和规律的探究过程。我把这一探究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放在让学生通过比较实验的方法得出物体变化的内在规律,发现摩擦力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度有关,并能够初步知道改变摩擦力大小的基本方法。整堂课我始终将学生放在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实验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实验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在实验操作时,学生必须把控好多个环节,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三次实验过程中测力计拉动的角度、速度都应该尽可能的保持一致,而这也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我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测力计面板与木板不仅不能接触而且要与木板保持平行,匀速缓慢拉动,且另一个手要按住木板。在做改变摩擦力大小实验时发现有些小组实验的结果和事实有很大的出入,我就和学生一起找原因,发现学生没有将实验材料涂满或涂均匀。帮他们一起重新涂抹实验材料。强调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对科学知识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在改变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学生在实验前
摩擦力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但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摩擦力正如这样一把双刃剑,积极与消极、好与坏等。这要求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我希望引导同学们明白,辩证地看问题就是要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去站在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想,不能凭一己的经验去否定或肯定。这也是我希望通过摩擦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们明白的哲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