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冠军》课后随笔
王逸仁
本课是华师大版小学信息科技第二册第9课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器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理解采用不同的算法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使学生对确定评价标准的重要性有初步认识。
本课在前两节课,制作表格的基础上,进行了评价标准的讨论和研究,并引入了计算器这个工具的使用。作为本课的重中之重即对评价标准的认识,教材以跳绳成绩表的案例,引申出几种不同的评分方法,从而引发学生间对于不同评价标准的探讨,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看似波澜不惊的“说”了很久,其实从信息素养的角度来说是一种思维能力上的锻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信息素养。而计算器作为一个windows的小工具,在此虽然并不占有绝对的地位,也在使用过程中养成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的习惯。总体来说这课内容很好的总结了之前对于表格的理解,同时升华了表格的深层意义。
整节课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比较准确,师生间的互动充分,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学生对于“评价标准的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结果”的批判性思想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与课程环节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信息的良好素养。而在之后的操作环节,学生很流利的解决了计算等问题,课前预设中,教师并没有想到学生马上就能联想到使用计算器这个工具,而学生则毫不犹豫的挑选了“计算器”。并且在之后的认识计算器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尝试,归纳出“清除”与“清屏”的差异,说明学生一贯形成的问题解决能力。课堂进程变得更为流畅。而在展示结果的这个环节,有一组同学的“成绩表”引起了其他小组的一致“反驳”。由于跳绳数据的过大使该组某同学的成绩变得并不真实可信。学生将这个问题提出,从而引出了一个预设之外的问题,即:数据采集的真实性。数据采集得准确才能得到公正有效的结果。这个环节也是之前没有预想到的,充分体现了师生浸没在思维海洋的状态,突破了课程原有的框架,更好的扩散了思维。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着些遗憾。在认识体育项目的环节,起先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赛事应该是比较喜欢和了解的。但当请学生根据不同的评价成绩的标准列举体育赛事的时候,学生表现出一种对于体育赛事评分方法的陌生,可能是对评价标准的认识并不十分深刻,同时也说明学生对一些常规知识的缺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各类知识的整合。在设计《田忌赛马》环节的表格时,考虑得也不够周到,设计的表格过于复杂。另一方面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和语言表达还有待改进。
纵观全课是一次对于信息科技课程新课标的很好诠释,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计算机课”的思维模式,将课堂真正推入了信息科技领域,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