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随笔
宋黎萍
在执教《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我是通过以下环节来实施的
首先,我对教材做分析,研读。《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而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自己和齐国尊严的事。
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人物对话比较多,这些对话足以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学抓住人物语言,神态的变化,领悟宗旨是教学的难点。
其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在弄清当时的历史背景后,导入课文后,让学生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直奔中心,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然后通过体会“尊重”一词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再则,细读文本,领悟晏子语言的巧妙
在三个片段里,晏子表现出了他的绝妙口才。为了领悟晏子语言的巧妙,引导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晏子的话读给其他同学听,然后互相交流当我们分析晏子说的每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时,出示晏子的语言,引导体会句子的含义。多次训练,多人次的提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次流畅的发言足以证明这样的训练是有效的。
为了让学生感悟尊严来自实力。我抓住中心句:“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再次进行提问: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同学们,仔细想想,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原因仅仅是佩服他的口才吗?还有什么?接着我又顺势引导: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晏子每次说话前都有不同的动作和表情,请圈起来,再把晏子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先各自在座位上读,细细体会。然后,通过理解晏子话中的意思、晏子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来体会晏子能言善辩、机智勇敢、人格魅力等方面。最后请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课文开头要强调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晏子出使楚国成功,赢得楚王的尊重,不单单是他本身有实力,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为了让学生懂得做人要有尊严,我抓住“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中的“晏子”继续提问:“为什么不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学生答得十分精彩:“齐国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好的也有坏的,总之,这次是晏子把楚王反驳了,所以就尊重晏子了。”
最后,在学习中,我引用了一段古文,并将它和课文中的现代文作对比,通过师生轮读,教师引读等,让学生了解古今文的差异,虽然这不是教学的范畴,但我还是选择让学生感悟,体会一下,以此作为语言文字的熏陶。
教学的不足之处是:由于事先我设置的教学环节较多,所以上课时有些赶,最后没上完,影响了课的完整性。
以后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的情况,合理设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