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反思
吴衡
《一曲胡笳救孤城》一课主要写了西晋末年,匈奴经常南下搔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名将刘琨被任命为并州刺史,驻守晋阳诚。可是,匈奴五万骑兵把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使得晋阳城成为了一座孤城。刘琨一声声长啸引起了敌兵兵营的骚动,启发他想到了四面楚歌,以一曲胡笳曲勾起匈奴思乡之情,退了敌兵。我们的研究主题是“根据文章情节发展线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所以,设计教案时,我们紧扣课题,围绕“救”这个重点讲解,把文章的情节层层剥开。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深感悟,并从中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一、课前的充分预习,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五年级的学生形成了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已经理解“骚扰、水泄不通、骚动、哀伤凄婉”等词语的意思。也明白了孤城的具体指晋阳城,并能通过具体的句子明白晋阳城成为孤城的原因,而心中的疑问也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为什么一曲胡笳曲能救了一座孤城?” “四面楚歌”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五年级的学生也具有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通过图书阅读和网络查找,在课前已把“四面楚歌”的典故弄明白了,也大概了解课文讲的故事,上课时学生带着预习过程产生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到课堂,使得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
二、抓住课题进行阅读质疑,整理出课文的情节发展线索。
疑问是思维之始,也是学生阅读探究之始。在授课过程中,一开始让学生扣题进行了一番质疑,学生们提的问题,教师进行了归纳成两大问题:刘琨怎样利用胡笳挽救了孤城?刘琨是怎样的人?在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阅读探究的问题来自学生之中,又是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这样的阅读探究才能给学生真正的收获。
三、在朗读和想象中悟出故事的内涵,品读人物的智慧。
在教学中设计了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都尽力让学生直接与课文对话,如:虽然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几天过去了,援兵还未来到。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刘琨心里怎样?让学生充分体会刘琨当时内心焦急、忧虑、无奈、思乡等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刘琨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的内涵及其带来的震撼力。在朗读中感受胡笳曲的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及其影响力。
匈奴兵营里发生的一切让学生尽情想象感受。远离家乡的匈奴兵听到这“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引起的骚动会有哪些举动,明白这时匈奴兵已有一些军心不稳了,再后来听到那深情的胡笳曲后匈奴兵的思乡之情也让学生在想象中,在教学中抓住“幽幽的哭泣声”创设一个情境说话“兵营里,一个匈奴士兵听着这哀伤凄婉的胡笳曲,他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 ,他想起________________,不由得小声哭泣起来。”从而明白一曲胡笳能救孤城的关键性的原因。在刘琨产生这个计策的过程中品读人物的智慧。
四、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根据文章情节发展线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一曲胡笳救孤城》是一个载体,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思路:西晋末年,刘琨驻守晋阳城,在被困的危急时刻,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再帮助学生归纳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即按事情的发展为线索,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来。
然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侧重讲“刘琨是个什么样的人?”使得整个事件的过程没有得到突出,整件事情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没有完全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