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随笔——青菁
掌声能让沮丧的人重拾希望,掌声能让自卑无助的人昂起头颅...... 《掌声》这一课记叙一个因身患残疾而变得自卑的小女孩小君,在同学们鼓励与关爱的掌声中,勇敢地走上讲台,娓娓讲叙自已的故事。同学们的掌声改变了小英,消除了她的自卑让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
一.精心设计,激发想象,聚焦“掌声”
整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小君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无疑能使学生对文本感到真实、亲切,从而强化感受,进而引发共鸣,并且在共鸣中动情。我引导学生弄清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境下响起来的,从“犹豫、一摇一晃“这两个关键词中体会小君上台时的彷徨、犹豫、恐慌,揣摩她的内心想法。用想象填空来完成这个教学环节:“她犹豫着:如果上去吧……如果不上去吧……”学生在揣摩她的内心想法时就已经在主人公小君的心路历程中走了几个来回了。我再让学生把“同学们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化作动作(掌声)角色换位法让学生们说说:同学们用掌声代替了语言,你想对小英说什么?这个环节很重要,这是学生与文本主人公的心灵对话,也是具体某释掌声所代表的意义。
(2)创意情境,感受“经久不息“的掌声。指一名学生读场景描写,让学生把“深深的鞠了一躬”化成具体的动作并用角色换位法让学生们说说小君这深深的鞠躬所代表的含义,让学生再次触摸主人公的心灵,和她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分享主人公对同学们的深深感激。
二.联系所学,延伸情感,升华掌声
我利用学生在19课《歌声》中对歌声的理解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小姑娘用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同学们用掌声给小君……,是掌声……。)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掌声的力量,引导学生配合本课学习的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愿意把掌声送给谁为什么?
此时学生的心灵早已与主人公小君的心灵相通,学生的情感已经融化到文本之中,老师趁势总结:人人都需要掌声,人人都需要爱。 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吧!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在课结束的时候,我提议:这一课我和你们一样被掌声感动了一次又一次,收获了很多,让我们一起为自己鼓鼓掌。(掌声响起来结束全课)。以“情“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暖暖的爱心却渗透了学生的心灵深处,让掌声充满整个课堂,让人性的光辉照耀整个课堂。
整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朗读体悟,传达情感体验
感情朗读是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体验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过朗读来检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之上,融会自己的情感,真切地将体验到的情感传达出来。
小学语文课文《掌声》这篇课文的核心语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时,每当学生获取情感体验,就引导他们富于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指导时,则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让他们在读中促进情感体验,在读中传达情感体验,再在体验之后有感情地再次朗读,引领着体验活动不断走向深入,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既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又使思想感情得到升华。我又以小君前后的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串读。从这种变化去返观掌声的可贵。一篇文章的教学。始终都需要抓住一个“点”,才会有如“庖丁解牛”般的自如和顺畅。
“文章不是无情物”。总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用一切情感因素,方能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活跃其情感因子,才能使语言与情感共生,才能使课堂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