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动态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党务公开 | 工会园地 | 文明在线 | 数字化研修 | 学校信息公开 | 健康促进 | 示范校展示 | 文明礼仪 | 网站登录
相关内容列表:
合唱中的统一:俞赪炜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1-07-07

合唱中的统一

俞赪炜

合唱是集体的歌唱活动,合唱的统一显示了合唱队的水平。因此,作为一门合作艺术,在合唱训练中需要培养队员的“共性”特点,避免“个性”,去掉个人突出的东西。

首先,所有合唱队员身体器官的状态一致,使发出声音的乐器处在相对统一的工作状态之中,这是做到其他统一要求的基础。正确的排练姿势应上身正直,双脚平放地面,胸部保持吸气时的状态,两肋扩张,小腹微收而下沉,垂肩且微微向前,双眼平视前方,在一种必要的工作状况之中保持放松。

其次,合理统一的呼吸就是要有良好的气息支持。歌唱时的呼吸是口鼻同时进行的。口腔内部打开.软颚提起,面部提眉,两肋及腹部扩张,自然就完成吸气过程了。这种感觉始终不能松懈而要贯穿始终,演唱进行中的呼吸千万不能放松这种状态。还有一种特殊的合作技巧,只有训练有素的合唱队才能掌握好,就是循环呼吸——简单地说,就是合唱队员轮流换气,使合唱音响不间断,没有句逗间隙,刻画一种连绵高远无垠的意境。使用这个方法,合唱队的一个声音可以无限制地延长,使句子之间的过渡连接更加天衣无缝。

合唱中最核心的是音色的统一。变化又统一的色调处理是通过对共鸣的泛音的调节,使音色有灵敏而多样的变化能力和极大的适应性,能根据音乐内容而作出变化。歌唱的时候,人体的喉腔、咽腔、鼻控、口腔、胸腔、头腔(包括前额和两颧)都起着共鸣作用,由声带产生的基音通过这些共鸣可以增大音量,改变音色,使演唱达到很好的效果。其中喉腔、咽腔和口腔都是可以灵活调节,而头和身体的姿势也影响着共鸣。通过训练,合唱队员可以随着不同的音量、音色要求,随时把共鸣调整到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彼此照应,训练大家有所控制地歌唱,互相合作地唱出统一的音色。如:合唱中音量过大的队员要求相对收小,音色过亮的队员要求圆润,而对唱得过轻的则要求放大些。

咬字吐字的统一,应当注意正确的普通话的发音,并培养正确的咬字和吐字习惯。要喷吐有力(特别在声母上);同时要归韵,归韵以后的口型一定要保持到最后;韵尾在音的最后部分上收声。当一个字吐出以后,口型的大小一定要保持到底,中途不可改变,这最有助于声音的统一。

在演唱多声部歌曲中,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统一,是合唱整体谐和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可从音准、节奏的统一,演唱方法的统一及音色的融合入手。但各声部所处地位与功能不同,应做不同处理。一般说,应在均衡协调的基础上,突出占主导地位的旋律,其它辅助性旋律可以相对地弱一些。但各声部线条应当清楚。

另外,合唱的统一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在合唱训练中互相聆听。实践证明,在合唱的训练中,通过学生的倾听,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控制合唱时的音准、音色的统一力度、速度的变化等及声部间的旋律配合,平时培养学生在演唱各自旋律声部时,能清楚地听到他人的声部,相互间的协调、使他们学会谦让,让学生知道,任何过分突出自我的做法,都会影响集体声音表现的和谐性和均衡感。通过倾听,能培养他们掌握控制音准、音色、力度变化的能力;通过倾听,使他们学会了强烈的集体意识,用心去感受音乐,从而真正理解合唱里面没有我而只有我们的这个道理。合唱的目的是把优美感人的歌声奉献给听众,使听众从中获得美好享受,同时也使参与合唱的人也受到教育和获得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