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动态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党务公开 | 工会园地 | 文明在线 | 数字化研修 | 学校信息公开 | 健康促进 | 示范校展示 | 文明礼仪 | 网站登录
相关内容列表:
学有兴趣,学有所得:程妍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1-07-07

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程妍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杜威把兴趣看成是活动的原动力,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作用亦然。在兴趣中学习,可以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活化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形成。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创造条件,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造条件,营造宽松课堂氛围

作为教师,我们谙知很多时候学生由于胆怯、怕出错而不愿参与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学生的状态才会松弛,兴趣才会激发。

小学语文教材中,提出复述这一训练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复述训练的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使学生深入文本,发展思维,增强交际。但当一个学生面对那么多同学老师时,显然承受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不利于其参与道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宽松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复述训练的兴趣。

这些年来,教学改革给教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多样的方法和灵活的手段。我们经常在课堂里采用小组合作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因为其有效弥补了集体教学的某些不足,给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密切接触、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培养健全人格、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而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复述检测”时,改变一个学生复述全班同学聆听的组织形式,有助于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组织言语和表达思想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复述的积极性。

目前,我们的教材多为一个单元集中的复述训练要求,教师除了在每一篇课文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复述课文的指导之外,在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有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复述检测。这时,我们便可以按内容将四、五篇课文拆分成共计十来个更小一些的复述部分,把课题和要求复述的相关自然段节次写在三十几张小纸片上,让学生抓阄并做片刻的准备,随后分小组参加复述课文的检测。四人一组,复述内容往往各不相同,一个复述三个倾听,或提示或评价,每个学生在自己复述的基础上,也复习回顾了他人的复述内容,当复述遇到一点困难的时候,彼此间善意的提示也是一种帮助和支持。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学生表达能力上的差异缩短了,因为在一个小范围里,人人参与课文的复述,人人锻炼口头表达的能力。

在小组内,学生之间较易进行不同经验和想法的交流,每个人发言和活动的机会相对增加,意见的交换变得十分畅达,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认同,形成团体性思考和创造,与集体教学相比较,这种复述形式下学生更加放松,情绪更容易调动。

二、转变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我们还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语文学习带给学生愉快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发和启示,为学生的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的欲望,从而让语文学习既活跃又灵动。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如果我们不注意讲评形式的变换,往往会使讲评课成为“新闻发布会”或“作文批评会”。得到表扬的同学也许会有一些触动,但大多数学生不会有大收效。

实施研讨式作文“点”评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评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作文开展认真、热烈的研讨,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多方面的能力大有裨益。

作文“点”评时,教师可以将一次作文批阅后需反馈的情况归为不同的几类,“点”评之前,明确告诉学生们此次讲评所围绕的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钦点”最想一起参与交互的一个问题,然后解决一个,再由学生“钦点”下一个问题;或“点”评之前,明确告诉学生们此次讲评的几个主要同学的几篇作文,让学生“钦点”最想一起参与交互的某个同学的某篇作文,然后解决一个,再由学生“钦点”下一个同学的下一篇作文。这样做,充分实施了课堂民主,讲评课上,老师虽处于中心位置,但决不搞“一言堂”。一篇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可以让同学们来指出指正,典型的问题作文也让学生来诊断。此时,同学们可以各抒已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点评时若有基础较差的学生发言,就及时肯定和表扬他闪光的见解。教师在这时的作用,只是一个舵手,拨雾见日,及时纠正有偏颇的观点。在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调动一切力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让学习更加生动。

三、跟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教法,把学习语文的力度移位到运用这个环节中,从运用中促进理解,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詹天佑》篇幅较长,如果只是当成一篇人物介绍或历史回顾来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持续。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妨试着调整一下教学策略。

对“生平介绍”这一教学,具体调整如下:

[教学片段一]揭示课题,简介生平

100年前,中华大地留下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就是“詹天佑”。为什么说这个名字响当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詹天佑》。詹天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提出问题后,教师随即出示,将一段生平介绍分散为如下7个词条,并打乱顺序——

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12岁考进清政府开办的“留美儿童预备班

詹天佑

是我国自行设计修建铁路第一人

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

8岁进私塾

一年后,成绩优异,被派往美国留学

谁能用上以上信息向大家简要介绍詹天佑?(加工整理后的信息: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他8岁进私塾,12岁考进清政府开办的“留美儿童预备班”,一年后,成绩优异,被派往美国留学。詹天佑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他是我国自行设计修建铁路第一人。)

以往的做法总是给出生平,教师介绍或学生朗读,现在是给出生平信息,学生依靠严密的思维和逻辑对信息加以整理并输出。这样调整了教学的策略,学生就变被动地接受信息为主动地捕捉信息。更关键的是,此时课堂上的学生带着想了解詹天佑其人的求知欲望,带着想把自己整理出来的有关詹天佑的信息介绍给同伴的表达兴趣,积极投入到言语组织与表达训练的语文课堂中来。

[教学片段二]听记词句,梳理文意

1、听记词句,提供材料:

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写了詹天佑什么?是怎么写的?在学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我们来听记几个词语和一句句子。

嘲笑 信任 阻挠 艰巨 要挟

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听记后出示,学生自行更正)

2、引导表达,梳理文意:

读读课文,你能用上这些听记下来的词和句说说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任务的吗?(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所提供的词句进行概括,对课文主要内容加以表述)

表达训练是需要抓手的,只有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言语组织与表达训练的语文课堂中来。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对于学生的简要概括难度相对较大,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训练自然也要兼顾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听记下来的几个关键词和一句句子就能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作一个较为准确的概括。对于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学生都是跃跃欲试,试必成功。

  

语文课堂是一门体现人文关怀的艺术,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兴趣盎然、灵性迸发,生命活力得以洋溢……实践证明,我们立足在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上,并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而努力,就能点燃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让学生都成为语文学习的“乐知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