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课后随笔
邱 静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因此,我在课堂上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课文文质美。
初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因为在预设时学生可能说不出顺序,所以我出示了最具表现本文是游记的五个句子,使学生一下子明白本文的写作顺序。在教学中,我采用读课文与欣赏颐和园风景的图片相结合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观察介绍有关颐和园的资料,了解其历史,最后重点研读课文的二、三、四、五自然段,带领学生去领略颐和园的美景。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激情、读中体会、读中悟情。运用多种形式,如出示长廊、万寿山、佛香阁和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图片、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指导重读重点词语等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把对颐和园的美和对颐和园的爱表达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一排排、静、碧、滑过、大半、隐隐约约、姿态不一”等词语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课文,抒发情感,迁移情感。
二、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体会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原先三位老师的基础上,我还设计运用了看,读,划,说的方法.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朗读感悟,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引导巧妙、点拨及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点出这美丽画卷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们的伟大,受到情感教育。
四、回顾过程、发现不足,确定努力方向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适时引导学生。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