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动态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党务公开 | 工会园地 | 文明在线 | 数字化研修 | 学校信息公开 | 健康促进 | 示范校展示 | 文明礼仪 | 网站登录
相关内容列表:
《“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教学反思(宋霞红)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2-06-28

《“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教学反思

 

宋霞红

 

    我以“自主探究,关注文本表达”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让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尝试运用较好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带着自己敏锐的心,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受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重点进行课文的复述亦是重中之重,也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着重抓住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整堂课的设计也是紧紧地围绕着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层层展开的。在教学前我设计了学习表,课前预习提出思考 “课题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课题中的我和你分别指谁?” 引导学生关注课题表达形式。

    课堂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通过引读部分文句,学生以“原以为……没想到……”想象男孩的言行,然后与课文中男孩实际的言行表现作对比,从中体会男孩的心灵美。为了达到他们能放开思维想象说话的目的。在引读课文中文句前,我要求充分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在引读文章第3自然段中“男孩惊讶地说:“我希望……”时,我问学生:“我以为男孩希望……”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这样一辆新车。”有个学生说:“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会送车给他的哥哥。”“对,保罗也是这样想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我话锋又一转,“赶快往下读,看看男孩到底希望什么。”学生埋头读起书来,读完后学生在意外之外又似乎恍然大悟:这个男孩是想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车给自己的弟弟。这说明了什么呢?显然,这个男孩很爱他的弟弟。通过这一想象和文本的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这一点。

    在引读男孩恳求保罗把车开到他的家门口的时候,我又问学生:“这时,我以为……”学生依然兴致勃勃,纷纷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他们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又引导学生读文本,看看男孩是否如同他们想的那样,是为了炫耀自己有个有钱的朋友或者是炫耀自己坐新车回来的。显然,大家的想法如同保罗一样,都错了。经过再一次的想象与对比,学生对男孩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小男孩的印象特别深刻,感受到他与弟弟之间浓浓的手足之情。最后,在小结全文时告诉学生,文中多次写到保罗的想法,这也是课文的一条线索,通过写保罗的想法变化,在对比中更突出了小男孩的品格,与弟弟之间的手足之情。

本篇课文以对话为主,最感人的部分都包含在对话中,需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主体,然后品味文章中人物的语言,从语言中感悟出人物的思想,从而激发自已的感情。在授课时,我主要采用了情感共鸣法,在引导学生融入故事后,交流自已最感动的地方,在交流时侧重于组织他们大胆谈自已的想法、他们的体会。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自已进入了角色,并开始联系生活自主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等,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把议与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把自已的理解通过读来体会出来,使学生读议结合思想认识更深一些,最后能够真正理解给予是快乐的。教师配上舒缓的音乐,再加上孩子投入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的感情无形中得到升华,并促使其行动起来。

关注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在教学尾篇,我设计了复述环节,提供了孩子一个复述的提纲:圣诞节前,保罗收到了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车,他从办公室出来,看到一个小男孩惊奇的表情,让保罗、、、、、、,没想到、、、、、、,当小男孩要求保罗把车开到家门口,保罗、、、、、、,没想到、、、、、、,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

因为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时期,有时候,语老师会埋怨学生“不会说话”,也为找不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支点而愁眉不展,

如何在课堂上,切实地把复述训练落到实处?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复述要求。三年级由于概括能力不强,只能要求他们简单复述,即按照课文的顺序和内容,较详细地进行复述。为了防止把复述变成背诵,可先编提纲再复述。三年级学生的简要复述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也为学生进入高年级进行创造性复述打下坚实的基础;复述训练也要因文而变,因教学目标而变,创设一些情景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语言表达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