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动态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党务公开 | 工会园地 | 文明在线 | 数字化研修 | 学校信息公开 | 健康促进 | 示范校展示 | 文明礼仪 | 网站登录
相关内容列表:
《掌声》教学随笔(杨奕)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2-06-29

《掌声》教学随笔

杨奕

 

《掌声》是一片充满温情、以凸现细节为特色的回忆性叙事散文。语言质朴,但在平实的叙述中包含着充沛的情感。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去体会内在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为第一课时对字词的识记和理解、文章的感情朗读是必须完成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充分感受人与人之间爱的给予和珍贵,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目标。为顺利达成目标,我从以下四个方面付诸实施:
   
一、营造友爱和谐、充满热情和真情的氛围。
   
恰如其分的情感氛围是让思维活跃、心灵碰撞的催化剂。用“掌声”导入课堂,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寻求学生的掌声鼓励,意在暗示学生要及时给予别人关心和支持,让生活中的掌声悄然走进文本,生活与课堂自然相容,这也为理解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作一个小小的铺垫。在学习过程中,适时运用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创设一种真实自然的情景,引导学生投入其中。
   
二、以“掌声”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逐层递进,深入理解。
   
整个课堂以“掌声”作为切入点,先让学生在第一、四自然段的对比阅读中体会英子的巨大变化,然后自然转入对变化原因,即“掌声”的思考,把语言的品味、细节的揣摩、情感的升华放在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展开,力求体会文字背后的丰富性内涵。
   
在重点感悟的环节中,本着在情境中体悟,在朗读中内化的原则,运用语言激发和换位体验的方式——假如你是英子、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和朋友,进行情景创设,把握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变化,再把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通过朗读传达出来。运用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前后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并联系文本中具体的语言进行阐述,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在课堂小结时回扣题目“掌声”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视点上,重新审视掌声的含义,实现理解认识上的全面提升。
   
三、抓住几个特殊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1、抓创新点,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分别站在英子同学和英子的角度上,去联想和想象文中的情景,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把丰富的内心体验用语言具体化。比如同学们一齐投向英子的“目光”是在说什么,英子的泪水饱含着什么,大家的掌声是在对英子说什么……

2、抓住反复出现的点,进行对比、分析。如文中英子“一摇一晃”的身影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对比,体会不同,进一步深化对掌声的理解。
   
3、抓前后照应的点,回扣全文,融会贯通。最后一段照应了前文第一段的内容,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指向性和前后贯穿的表达技巧。
   
四、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训练。
   
文章中语言质朴浅显,但存在很大的张力空间,也存在很多意义的未定点,抓住文本中的空白,去填补、阐释和拓展,有效的激活思维和情感,开拓文本空间,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表述的能力。最后向学生推荐名言佳句,将文本主题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并提升语言品位。

执教之后,自觉教学效果与预设理想还有较大差距。1、对学生启发引导还不够到位,导致课堂缺乏活性和生成。2、问题设置的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导致追问过多,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挤占了学生阅读的时间。3、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上还需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