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金字塔》教后随笔
断调控的宋黎萍
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历经了四,五千年的沧海桑田之后,依然完好无损地屹立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之中,骄傲地向全世界展示它无以伦比的历史价值。真是令人叹为观之。《埃及金字塔》作为教材文本,历经了数次课改之后,依然在教材中占一席之地,简洁之中不乏生动,精确之中透出哲理。无论是从领略世界奇观的角度,还是从其说明文的表达方式而言,它都有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学习价值。
一 解读文体裁
《埃及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它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在世界七大奇观之中是唯一完好无损,保留至今的奇观。
说明文是一种主要运用说明作为表达方式的文体,它在教学上划分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本文是属于生动说明类的文艺性说明文。
文本重点抓住埃及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征,通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对比的方法,准确,具体,形象表现这些特征。
二引领行文线索。
教学中,注重引领行文线索,圣在理清文本脉络。
《埃及金字塔》的行文线索主要是依据逻辑顺序来展示的。由表及里,逐一展开,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整篇文章共5个自然段,分成四部分,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外观和结构特点是全文的重点内容。
开篇,意境优美,概括凝练。文本以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置身于金黄色沙漠之中,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的埃及金字塔。
“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之中“——交代了金字塔的地理位置。“角锥形”——交代了金字塔的形状。“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点出了金字塔高大雄伟的气势。
第二节,文本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了金字塔的由来,并交代了“角锥形”的概念——底座是四方形的,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顶。以及“金”字的含义。
第三节,文本以最著名的胡夫金字塔为例,说明了金字塔的外形宏伟而又结构精巧的特征。
第四接,具体介绍传说之一的建造过程。
第五节揭示本文的中心——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 品味语言特色
紧扣说明文的语言特色,通过反复研读文本,体会通过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金字塔的外形宏伟而又结构精巧的特征。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切实,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文本在语言表达上中心明突出,条理清晰,数据确凿,举例恰当,比较形象。
细读第三节:最著名的胡夫金字塔为例,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金字塔的外形宏伟而又结构精巧的特征。
1列数字,作比较
“大”是相对而言的,金字塔很大!究竟有多大,文本列了个数字——“一周”差不多“一公里”使学生对金字塔的周长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高”也是相对而言的,
此外,“231万块,2.5吨,160吨”这些数字精准地表达了建造金字塔用料之多,重,令人叹为观止并点明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一座;
大、高、重都是相对而言的,这一系列的数字,化抽象为具体,以简驭繁,既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客观性,又丰富了叙述,说明文字的表达。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埃及金字塔外形宏伟的特征,为整篇说明文起到了锦上添花的妙用。
2 举例子
埃及金字塔的构造精巧。如何体现?文本举了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小刀都插不进去。”“……连……都……”强调了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洗涤,这些磨得很平整的石块砌合之紧密,从而体现了埃及金字塔建造工艺的精密,巧妙。
3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谁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定论。教学中,老师抓住“据说”一词,它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从中,能看出文本用词的严谨。其实,这种砌层,堆坡,拉石,筑塔的方法,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只是后人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可能拥有的工具进行推测,想象出来的办法之一,由此,对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可见一斑。
四,典例思考,拓展文本
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一些典型例题的思考,旨在拓宽文本。
其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由此,引发出疑问:法老和金字塔的关系,课文注解告诉我们——法老:古埃及国王的称呼。读到此,再往深处想,不难发现:法老是当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们希望自己他们去另一个世界依然能够享有至尊的权威,坟墓是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宫殿,因而,金字塔的建造,一定是集智慧,财力,人力于一体,肯定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建筑水准。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对理解下文的“金字塔外形宏伟,结构精巧。”、“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这一系列的重点句子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耗时、耗资,耗力无以记数,如此巨大的手笔,如此精湛的技艺,如此巧妙的设计,惟有国家最高统治者的魔法棒,加上劳动者的智慧,才可以点石成金。
由此可见。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且能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一定有它的必然性,从某种程度而言,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其二,文中有一句纵贯全文的过渡句,用好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即“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句话在文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它用设问的形式,既总结了上文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征,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神妙莫测的建造过程。教师紧紧扣住“据说”一词,通过词素合成的方法,读懂,文中所言并无确切史料记载,只是根据传说罢了。
金字塔究竟是怎样建造的呢?文本用直观,简洁的语言抓住“砌、堆、拉、移”等动词,分四步揭示了建造过程:砌层——堆坡——拉石——移山。再联系文本的第三节中的一系列数据,在人们眼前不禁展现出这样的场景:无数工人拉着一吨,乃至一百多吨的巨石,周而复始地顺着坡,盘旋而上;一块,两块……十块,二十块……一百块,二百块……;坡高不断上升,几米……十几米……一百多米……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奇迹,这样的智慧,有谁能超越它!
学到此,金字塔的高度在学生心中,已经远远超越了它本身的高度,那是一个文明古国的高度;是一个时代历史进化的高度;更是人类智慧的高度!
整节课,教学节奏紧凑,教学容量厚实,练习难度循序渐进,对学生而言,也是对一种学习高度的超越。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