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品析中,感知人物形象
——《穷人》教学反思
蔡春香
一、教材简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文章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叙述,先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上起着风暴的一个晚上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再写桑娜探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主动把两个孤儿抱回家;最后写渔夫在海里九死一生,平安回到了家,得知西蒙的死讯,也同样做出了收养两个孤儿的决定。小说的内容并不复杂,故事情节的展开也略显平铺直叙,但读后却很能打动人心,究其原因就在于作家深刻而独到的环境描写,细腻而生动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的人物语言、神态描写。这些地方看似寻常,却很值得推敲琢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感悟这几处描写,正是教师上好这篇课文,学生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设计思路。
桑娜和渔夫这两个人物形象鲜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他们淳朴、善良的心灵,我们将展开两教时的学习,分别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研读,引导学生感知这两个主人公高尚的品质。
第一教时的教学,主要围绕桑娜这个人物展开。因此,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为:
1、读通课文,并能联系语境理解“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沉思”等词语的意思。
2、自主阅读课文,能够根据课文的场景,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3、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桑娜的心理活动体味人物形象,了解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4、在初步感受到桑娜的善良品格后,能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她心理活动的有关语段。
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对于课文所要赞扬的人物品质亦能有所感悟,但这种理解难免流于浅表,不够深刻细致。所以,我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为:“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桑娜的心理活动体味人物形象,了解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并通过四个板块的教学,呈现内容:
(一)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二)反馈预习,初步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描写桑娜两次“沉思”的语句,走进桑娜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形象,了解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感悟桑娜的形象,总结阅读方法。
三、对于突破专题研究重难点的有效策略。
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我准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层研读,从而感受人物品质。第一教时,我们把着力点放在桑娜身上。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而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可是最后桑娜还是坚定地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以细腻的文笔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
首先,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桑娜两次“沉思”的语句,了解穷人生活中面临的种种窘困,以及她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概括他陷入沉思的原因——“忧”。
其次,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回家后的第二次“沉思”,这是最能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心理活动。我们要抓住文中省略号的特殊表达作用,重点揣摩“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呀?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闹着玩的吗”这些语句,联系上下文了解 “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
最后,在教学时,要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概括“为什么桑娜不假思索把孤儿抱回来?”以及“为什么说把孤儿抱回来不是闹着玩的事”。通过语言训练,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从“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这一点,感知桑娜善良的品质。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桑娜的心理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堂课上完之后,整体感觉非常流畅。我立足于桑娜的两次沉思,紧紧抓住她的“忧”展开教学。桑娜先忧丈夫的安危,再忧收养孩子的事情。第一次的“忧”浅显易懂,因此在处理时以直接概括和引读为手段;第二次的“忧”内涵丰富,学生不易体会,因此在设计时,从表达形式(省略号)的初步感知,到桑娜忐忑中的坚定,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桑娜人性中的善良品行,强化了学生的理解与感受。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两个环节的处理感觉还不够流畅。首先,在教学7、8小节时,引导学生自己质疑“为什么桑娜不考虑清楚再抱回孩子?”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意图不清,导致质疑混乱,建议之前的引导应更清晰。其次,由于文本篇幅很长,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较难理解,因此我运用了大量的引读,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形象,感觉上手段比较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