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穷人》第二教时教学反思
程妍
本学期与组内教师共同探讨、实践了第十册教材第12课《穷人》第二教时的教学,获益匪浅。
本课教学定位于——研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重点体会渔夫“沉默”时的心理活动,感受小说中另一个主人公渔夫的淳朴善良的品质;学习选用首尾呼应和环境衬托的方式给文章续写结尾,并在比较中感受小说在高潮处结尾的好处。进而,理解小说的主旨,领悟小说题目《穷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风格和文坛影响。我自己则将教学目标确立在“让小学生学一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上。
从教学即时效果看,本课教学有值得保留的地方,更有需要在日后教学中加以跟进的地方。
目标制定清晰合理。这堂课紧紧围绕渔夫这一人物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想象,重点体会渔夫“沉默”时的心理活动,学生深切感受到小说中另一个主人公渔夫的淳朴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落实到位。理解小说的主旨,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是需要适度的教学铺垫的,从教学的即时效果来看,领悟小说题目《穷人》二字的深层含义,已经水到渠成。
读写训练有机结合。教学目标中制定了“学习用首尾呼应的方式给文章续写结尾”,为此,教学收尾时,又引导学生重温了文章开头“环境衬托”的写作方法,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动笔写写小说的又一种结尾,学生创作兴趣高昂,在交流环节中,能踊跃发表自己的创作。
教学永远是一门留有遗憾的艺术。如果能够基于班级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前面的教学节奏再紧凑些,把小说的另一种结尾“自然结尾”的教学过程走得再充分些扎实些,做一定的当堂指导,这样,学生做起“读写双通道”的练习,就更有的放矢。另外,如果能让出一、二分钟时间,把作家、作品作一回顾和总结,或许更符合这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家名篇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