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实践 关注实效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胡卫青
“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知道圆心和半径的意义,掌握了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本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变传统的“学数学”为“做数学”,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理念。一、创设活动情境,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中蕴涵着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上课开始,多媒体展示:小朋友们正在操场上开展“套圈”游戏。
生:不公平,他们离套圈的距离有远有近。
展示第二种站立方式并提问:这样比赛呢?
生:不公平,站在角落上的小朋友里比较套圈远。师:那怎样站比较合理?
生:因为他们这样站离套圈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站成圆形进行套圈比赛比较公平的道理就蕴藏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圆的认识》。
学生交流生活中所见的圆,教师展示钟面、桌面、荡漾开来的水波等生活中的圆。
反思:通过“套圈”引入新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看“生活中的圆”,产生了一种“我要学”的学习本能。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圆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圆,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探究新知,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师:你能画一个圆吗?生:能。
师:同桌合作,
学生两两合作尝试画圆,交流各组画圆的不同方法:
生1:我们是用硬币画圆的,沿着硬皮的边缘画一圈就得到一个圆了。画圆时紧压硬币不能动。
生2:我们是利用图钉、细绳来画圆的。
师:你们小组能上来演示一下吗?边画边解说。
生2:将细绳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图画纸上,然后另一端绑上一支铅笔,将绳子拉紧,绕一圈就画出了一个圆。
师:如果老师现在要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
生1:绳子一定要拉紧。
生2:图钉固定绳子的地方不能动。
教师用粉笔和线在黑板上画圆时出现失误并提问:谁
生:老师您在画圆的时候,绳子松掉了。
教师再次用粉笔和线在黑板上成功的画两个圆。
师生共同总结:画圆时要一定要做到“定点”,“定长”,“绕一圈”(教师板书)。
……
反思:学生画圆的方法比较集中:(1)利用圆形轮廓描圆(2)利用图钉和线画圆。而其中第二种画圆方法操作起来比较难,非常明显的凸显出来。
本节课的“圆心、半径”知识的教学没有过去的简单讲授,代之的是充分的活动。第一次画圆,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尝试通过描圆形表面的轮廓来进行,以此建立圆的外形的认识;第二次借助绳子画圆,让学生感受不是圆的物体也能画圆;第三次用圆规画圆,凭借积累的生活经验,规范学生的用圆规画圆,以此初步形成圆的概念,在学生尝试画圆的过程中,得出圆心和半径。然后通过画大小不同的圆,巩固画圆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并且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课堂上操作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此时的数学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学生乐学,高兴学。
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应用数学,发展学。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探索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