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宝镜 吴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9个,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理解 “我”对待宝镜态度不同的原因。 4、通过学习能懂得不劳而获是不可取的,成绩和财富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劳动获得。 教学重点: 读好“我”和老婆婆的对话,读出“我”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 能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理解“我”对待宝镜态度不同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理清层次。 1、出示课题:18、宝镜 师:板书课题:宝镜(读准后鼻音) 2、通过预习,故事中讲到了哪几个人物呀? 出示:老婆婆 “我”(由于这是课文里的我,所以要加上双引号。) 3、他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打开书,认真读课文。字字读准音,句句读通顺,然后再借助老师给你的提示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老婆婆 ,“我” 。 (怎么样) (怎么样) 师提示: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交流: 交流出示: 跌倒 扶 丢了 递还 送点金盒 不要 送宝镜 不要——要 4、在读文交流中,出现了一些今天要学的生字,借助拼音把它们读准了。 1) 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2)最后一行的词语有什么特点?(部首相同) 3)生字中带有提手旁表示一个动作,我读你来做动作: 揭开、狠狠一摔、拨电话号码、抚摸 4)再找一找,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砸、递还) 过渡:我前后两次帮助了老婆婆,老婆婆非常感激我,要送些小心意。 二、学习课文。 (一)知道两件宝贝的作用,并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1、老婆婆先送给“我”一只 ……,再送给“我”一面……。 板书:点金盒 宝镜 2、这两件宝贝到底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课文里写得很清楚。很快找到相应的小节。 3、(反馈后出示3、4 ; 7、8) 1)自读两部分内容,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 2)老婆婆用动作演示点金盒的作用,扮演老婆婆,边读边做做动作: 老婆婆解开小布包,取出一只金色的小盒子,又拾起一块石头放进盒子里,盖上盖子。过了一会儿,老婆婆揭开盒盖,石头变成了金子。(读出高兴的语气)“送给你,这是点金盒,”老婆婆说,“有了它,你将变成最最有钱的人。” 老婆婆的点金盒可以让石头变成金子,用一个词说就是——点石成金(板书) 出示:------ 可以-------- ,拥有它将--------------- 。 (什么) (干什么) (怎么样) 3)宝镜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读7、8两节,思考填空题。 老婆婆又取出一面镜子让我瞧,这是一面宝镜,我在镜子前看到老师正在出考试题:第一道、第二道……看得清清楚楚。“看到了吧,”她说,“有了宝镜,你将成为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 4、出示:这两件宝贝真神奇啊! 读好这句感叹句。用上这句话,把两件宝贝的神奇作用连起来说一说。 (二)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理解 “我”对待宝镜的态度。 1、师:这两件宝贝这么神奇,可是当老婆婆把点金盒送给我的时候—— 出示: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谢谢你,我可不要这样的钱。” (板书)不要 师:我很坚决地拒绝了。 1)指读。 2)老师通过评价进行朗读指导: 不要什么?谁再来读?(句中“这样的”加点。) 这样的钱是指怎样的钱?(指述) 这样的钱虽然来得容易,没有通过劳动就轻松得到,“不劳而获”的钱。 一起读好这句话。 2、师:我在说这句话时的表现怎么样?要读好句子,就要学会读懂提示语的内容。 (句中的“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加线) 引读:面对点金盒,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3、 老婆婆见我不要点金盒,又送我宝镜,可是,我还是坚决地拒绝了—— 出示:“这样的成绩是假的,我才不要呢!” 这样的成绩是——弄虚作假。我不要。一起读。 老婆婆见我又摇头拒绝。 她便说——(出示:老婆婆的话) 出示:我一听,立刻说:“我要,我要!” 4、师:我究竟是要宝镜还是不要宝镜? 板书:不要 要? 5、我得到宝镜后怎么做呢? 出示第13小节 1)师引读: 怎么样地抚摸?——(生)轻轻地抚摸(标线) 宝镜毕竟是稀世珍宝,有着十分神奇的作用。引读7、8两节,这是一面宝镜,在镜子前——有了它—— 因此我——(生)轻轻地抚摸了一阵(做动作) 2)思考:我拿起宝镜,轻轻地抚摸了一阵,心想: , 于是,我怎么样地一摔?—— 狠狠地一摔 它可会祸害人呢,摔得再狠一点。 宝镜被 —— 砸得粉碎 3)指导读好13节。 6、师总结: 尽管这2件宝贝神奇无比,可是不劳而获的财富,虚假的成绩是不能要的。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出示: 成绩和财富都应该靠( 自己的努力 )获得。 7、说话练习: 老婆婆听到宝镜被砸碎的声音,就返了回来,她和“我”之间会有一段怎么样的对话?与同桌合作说一说。 板书: 18 宝镜 老婆婆 “我” 送 点金盒 不要 不劳而获 (点石成金) 宝镜 不要 弄虚作假 (看清考试题) 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