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 竹 调
俞赪炜
教学内容:
这节课,我将教学的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牧笛声声》中的沪剧曲调《紫竹调》。学生主要欣赏民乐合奏的版本的《紫竹调》,另外还有民歌及沪剧唱段。教学知识点包括:曲笛与江南丝竹、沪剧与民间小调。
教材分析:
《紫竹调》是传播于吴语区的传统小调歌曲,最初在沪剧《双脱花》中的一支曲牌,演员演唱时握着两根斑纹“紫竹”杆摇曳,由此这首民歌被叫作“紫竹调”。轻柔婉转的“紫竹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起伏爽朗,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不仅悦耳动听,并且歌唱性很强,在民间流传广泛。
其旋律由“起、承、转、合”四句组成,但在第三句前有两个五字“垛句”,这就是所谓“转前加垛”。第四句是一个重复句,为加强结束感。
沪剧中用到了这一曲调的唱段,大家最为熟悉的《罗汉钱》中的“燕燕做媒”了。《紫竹调》正是因为沪剧的传唱,才被更多的人所熟悉。
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学生,他们已在一至四年级的学习中接触到了不少具有乡土气息的音乐,如一年级的《叫卖小调》、《摇啊摇》,二年级的《猜冬猜》,三年级的《箫》等。所以,学生对本土的音乐文化已不陌生。但是,他们对戏曲艺术还从未接触过。老师在教法设计上,可多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出发,逐步引入,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
教学目标:
1、 听赏民乐合奏和填词歌曲《紫竹调》,感受沪剧优雅、委婉的韵味,了解具有江南水乡特点的音乐,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喜爱。
2、 运用聆听、模唱、对比等方法,感知乐曲在旋律、节奏、结构等方面的音乐特点,以及它在演变为丝竹乐、沪剧曲牌、民歌小调等形式中的音乐差异。
3、 能哼唱乐曲旋律,辨别曲笛的音色和特点,了解沪剧的部分唱段。
重点:感知江南地区音乐的韵味与特点。
难点:辨别《紫竹调》在不同版本中的差异,哼唱出乐曲的地域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初步听赏,辨别乐器
1、复习演唱三年级学过的歌曲《箫》,学生自行交流对歌曲曲调的了解。
2、老师介绍《紫竹调》的背景资料,从曲调的来源和发展中帮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3、听赏丝竹乐队演奏的乐曲,辨别曲笛的音色和吹奏特点,找出其在合奏中的领奏段落。
二、分析结构,模唱曲调
1、模仿曲笛的吹奏动作,模唱乐曲旋律,并为乐曲分句。
2、分别演唱四句曲谱,老师出示江南地区的特色小景,学生联系形象并体会每一句乐句在节奏、线条起伏等方面的特点。
3、学生跟乐曲完整哼唱全曲四句旋律,对丝竹乐队的乐器组成和演奏风格进行讨论。
三、了解演变,找到差异
1、观看沪剧《燕燕作媒》片断,简单了解剧情。
2、听赏沪剧演唱,辨别与乐队合奏曲的差别。(在老师的引领下,从曲调的长短结构、乐句的旋律变化、前后顺序等方面进行讨论。)
3、再听赏民歌小调,同样找出音乐中的不同点。